家庭教育和學校老師有什麼關係?學校的家庭教育、親職教育活動,除了辦講座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形式?「方案活動」和過往常見講座形式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優點?
「堅持體驗才有感」,雞湯來了家庭教育團隊於107/09/20來到新竹市「中輟橫向資源整合聯繫分享研討會」,和約50位老師、輔諮相關人員分享「家庭教育」的概念,更現場直接帶來「方案體驗」,跳脫常見研習之純聽講形式,雖然耗費人力與心力,但「讓參與者體驗,做中學」是雞湯團隊一貫的堅持。
家庭教育和學校老師有什麼關係?
研習現場的老師們有國小老師、國中老師、高中老師、輔諮人員、社工…,身分多樣,處理過的學生狀況各式各樣,從原生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原住民隔代教養、缺乏父母適當管教……等都有,但其中的共通點就是「孩子的問題多半和家庭都脫不了關係」。
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模仿是孩子的本能,孩子的不當行為可能與家長有關,不過,我們並不該一昧責難這些家長!其實,一個人的兒時傷痛很可能在其長大後不知不覺複製著一樣的行為,「我爸媽打我,我並非認同打孩子是好的方式,卻不知不覺也打我孩子」是統計研究告訴我們難過的事實,人們不知不覺複製著過往的失落。
公視教育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播出後引起熱烈討論,不過在其原著書中,其實可以明顯地看到,這些所謂「讓孩子很痛苦」的家長,都是受到過去原生家庭、社會體制文化(例如父權、家族重視名次…)等影響,這些家長其實也很痛苦,他們被困在過往的框架之中,欠缺一個被喚醒、去反思這樣做好嗎?還可以怎麼做?的機會。
吳齊殷、高美英的研究說明「人們多半不知不覺複製過往嚴酷教養經驗」,也就是說統計路徑:「紅色」路徑人數明顯比「黃色」路徑來得多。
如果有一個機會,可以在家庭的痛苦還沒有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之前,給予他們一個跳脫過往、翻轉宿命的機會,該有多好?如果學校、社工、輔導、家庭…等專業,可以攜手推展「家庭教育」資訊或活動,該有多好?這就是美國家庭關係協會(NCFR)一直強調的「家庭教育三大原則:預防、教育、協同合作」,也正是雞湯來了為何成立、為何今天來到輔諮研習分享的原因。
「方案活動」和「親職講座」有什麼差別?
2003年,臺灣立了世界第一部「家庭教育法」,說明了家庭教育的範疇界定、實施方式(詳見:天下雜誌<被忽略的家庭教育,我們空許的幸福願望>一文),更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應在正式課程外實施四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
如此規定,反映在各校常見於家長日合併辦理的親職講座,不過純聽講的形式難免成效有限,教育學者Dale學習金字塔告訴我們聽講的學習效果只有5%,是眾多學習方法中成效最低的。如果我們總殷切期盼改善家人關係,那是不是該多花點心思,選擇成效比較好的方法呢?
Dale學習金字塔說明「純聽講的學習效果極低」,因此雞湯來了團隊致力辦理與推動「方案活動」化的家庭教育、親職教育活動,讓學員在看影片、聽故事、團體遊戲、互動討論中學習,大幅提升學習成效。
因此,雞湯來了致力辦理(或與各級學校合作)活動化的家庭教育合作,由一群教育部認證之家庭教育專業人員依據方案設計ISD模式,從學員需求出發,設計與發展趣味化的活動,並於活動結束後立即評估檢討。目前已辦理青少年親職、成年伴侶、幼兒親子祖孫,共8系列,25場次活動。
以「趣味化」開場引起學員興趣,並將教育意涵「活動化」使學員樂在學習過程中,最後以DIY等小活動給予參與者「正增強」,並將DIY成果帶回家,學習感受也跟著帶著走。
為了讓研習老師們更了解方案體驗的不同,研習重頭戲「方案體驗」環節,分兩場地進行分別進行「闖關遊戲」和「影片討論」,並於體驗後和老師們討論感想與應用方式,現場有老師坦言活動化辦理之不容易,也有老師提出和全校性運動會一起辦理的構思。其實,要做家庭教育難,但也不難!小從設攤打卡送禮,大至系列活動,都是推展家庭教育的方式,都是提升家人關係的機會。
延伸閱讀:天下雜誌<不要下一個悲劇!原來我們最需要的是家庭教育>
感謝新竹市立富禮國民中學邀請雞湯來了家庭教育團隊於「中輟橫向資源整合聯繫分享研討會(2)」進行分享,也感謝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及新竹市政府之指導與辦理。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