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藍佩嘉教授新書《拚教養》:3大點,找教養焦慮解方

2022-09-02 更新

64326725_407367013196501_3669520745173614592_n

 藍佩嘉直指,人們經常以為教養是個別父母的煩惱,但其實種種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正是當代父母集體感到焦慮與不安的重要因素。她於《拚教養》書中描繪出當代父母在全球化之下親職焦慮的樣貌,在60個家庭故事與理論分析中,說明面對貌似不安全與不確定的未來,當代台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然而有許多弔詭之處,使得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

以下是當天的精采節錄:

64829707_457488441482204_6482929864008531968_n

1. 理解當代親職焦慮的狀況

 隨著社會變遷,孩子在家中的地位越來越被重視,孩子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家長關注;媒體與資訊蓬勃,教養專家於親職雜誌、書籍提供各式各樣的建議;社會大眾對親職的期待從過往村落集體教養,轉變為個人的選擇與責任。

 另一方面,這是會說「我不要像我爸媽一樣」的世代,他們苦於過往聯考制度與嚴酷教養,所以汲於追求新式的作法,希望學習新的教養方式,然而當他們努力實踐新的教養方式,努力與上一代做出不一樣的教養風格,往往也會遇到「內心的矛盾」、「做得不太到位」、「不知不覺又和自己長輩有點像」的矛盾、愧疚感。

2. 父母與孩子相互、團隊

 藍佩嘉引用當紅名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她說其實「你的爸媽也不是你的爸媽」,也就是說孩子和爸媽其實需要在親子關係都保有自我,並互相照顧,「孩子和爸媽是彼此照顧的協力團隊」!

 她更說道,許多教養工具書,都在教我們怎麼養孩子、怎麼教孩子,但其實單純只看這種教養工具書是不夠的,因為不是只有孩子需要被照顧,親、子應該是互相照應、支持、協力的團隊,她也因此強調,《拚教養》不是一本教你怎麼教孩子的書,而是一本帶我們理解社會現狀與教養現狀的書,一本帶我們在理解社會結構脈絡中釋懷自己教養焦慮的書。

小編心有戚戚焉:孩子50%、家長50%,正是雞湯來了的教養信念!我們相信,看重孩子也看重家長的親子關係,能讓彼此有更充分的互動與快樂。

3. 將教養視為集體的行動

藍佩嘉提醒家長應「不要掉入個人化的教養困境,回到集體的角度來理解」,許多事情當我們從社會結構的因素來看,我們就會知道「許多問題不是單一家長不努力、做錯方向」的問題,而是社會現況就是有著許多挑戰。

小編心有戚戚焉:不只看教養工具書,理解有關家庭的知識,能夠讓我們對自己、家人有更進一步的想法,更同理你我的不同、對於其中的難處也比較容易釋懷,這正是我們推出親子知識型懶人包、相關活動的初衷。

「做孩子的園丁,而非木工師傅,擁抱不確定與不安全」–藍佩嘉最後鼓勵焦慮的家長們,放下執著的期待,允許教養之路上的彈性與變動性。

小編想跟親愛的家長們說:做父母難免焦慮,我們理解你的愛與用心,邀你一起學習親子關係的「食譜」,學習愛的「材料與烹調技巧」,一起燉出美味又合胃口的關係雞湯!

延伸閱讀:教養專家建議五花八門,無所適從該怎麼辦?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