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焦慮的父母,放過自己吧!

-從《金鐘54好戲》透視我們與「家」的距離 #標籤篇

 「沒有一個爸媽要花20年去養殺人犯!」《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媽媽的一句話,深深戳進我們的心……。大眾總對殺人犯的父母窮追猛打,認為殺人犯的父母也是兇手,總試圖找出殺人犯家庭的「問題」,但究竟,孩子變成殺人犯,是不是父母的錯?
 這個問題,可以從我們對「正常家庭」、「好父母」的標籤談起,讓科學研究為我們解答。

你的家庭「正常」嗎?

 如果用金色貼紙代表正常家庭的特性,灰色貼紙代表不正常家庭的特性,應該有不少人會將金色貼紙寫上雙親、有錢、教養好、感情好,灰色貼紙寫上單親、同婚、隔代、爭吵……。

 但研究證實,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所謂的殺人犯可能來自所謂的「正常」家庭。

 許多研究發現,殺人犯很多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經濟無虞,而且心理學者在訪談父母的過程,完全看不出來其教養不適任之處,他人眼中的親子互動狀況也沒有問題。甚至日本《教出殺人犯》一書作者岡本茂樹,在實際輔導許多受刑人之後,發現許多犯人自認深受爸媽關愛!

 所謂「不正常」家庭,也不一定有問題,可能表現得和他人一樣好、或甚至更好。

 一篇針對 60 位單親母親與 11 位單親父親的研究發現,單親家庭在親子關係、家庭管理、溝通、自我成長、與財務支持等方面,不一定比其他家庭差,甚至會在逆境中發展出更堅韌的力量與做法。另外學者研究指出,同性家庭的子女「至少與異性家庭子女發展適應得一樣好」。邱珍琬則在深度訪談20對隔代教養祖孫後,發現由祖父母教養並非影響成效的關鍵因素,其他的家庭處境與結構因素才是關鍵。也有研究發現,快樂的關係並非不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和處理衝突的方式。

 眾多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就是過往印象中,我們會為他貼上「灰色貼紙」的那些特性,其實都不一定該是灰色的;反之,金色貼紙的美好,也可能只是我們停留在表象、自以為的浪漫想像,在貼紙下更深層的困難點,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與惡》帶領我們看見被標籤化的家庭、父母,但其實,不只是殺人犯的父母焦慮,每一個害怕自己的孩子走歪的父母,都正經歷著害怕自己是個「不夠好」父母的焦慮。

撕掉好vs不夠好父母的標籤

 正如《我們與惡的距離》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中共同呈現的,許多父母背負著「深怕為孩子做得不夠多」的焦慮,更有研究指出高達七成的父母覺得自己「不夠好」。

 究竟,這樣的「不夠好」從何而來?五花八門的權威建議,是一大主因!

 當今書店、網路、街坊鄰居,充斥著各學門、派別的親職專家建議,而且這些建議時常在媒體或口耳相傳下,渲染出崇高的「權威感」。對家長而言,就像是有無數個標準答案必須遵從,許多任務必須達成,沒做到就是個失敗的家長。

 然而,不同派別、學門本來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鄰里親友每個人的經驗體悟也會有所不同,當兒童腦科學發展的專家和情緒的專家對於孩子哭了該怎麼辦有不同的解讀時……當兒童認知發展的兩位專家對於幾歲學英文時機較佳有不同的說法時…當語言關鍵期有0~6歲、10歲以下、2~4歲….各種說法時,該如何拿捏?

 其實,親愛的父母,別忘了相信自身與孩子接觸真實經驗的判斷能力。所有的「專家資訊」都只是參考資料,就像一鍋雞湯也會有N種版本的食譜,而我們可以自己依照湯要給誰喝,而調整選材、料理方式,拆解、重組各版本的食譜

 一起撕掉 #正常家庭 的標籤,一起掙脫 #好父母 的標籤吧!沒有絕對的正常與不正常,更沒有一定的教養方式,孩子沒那麼容易長歪。秉著放鬆的心態,涉略多方親職資訊,也相信自己真實教養經驗的判斷與選擇力,用心、也放心的愛著孩子、愛著自己。

延伸閱讀:教養專家建議五花八門怎麼辦?

本文受親子天下邀稿共同刊登:金鐘好戲《與惡》想告訴父母:再多專家建議,比不上最了解孩子的自己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公視(20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集。
吳曉樂(201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網路與書出版。
陳婷玉(2010)。當媽媽眞好?流行婦幼雜誌的母職再現。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6,33-86。
臧國仁(2004)。〈框架理論〉,《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第二章。
趙蕙鈴(2011)。「以子女爲中心」和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的父母教養心態與親子處境之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0,31-62。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邱珍琬(2010)。國中生在隔代教養下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8,33-66。
楊佳蓁(2016)。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嗎?從科學研究角度看5個常見問題。取自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homofamily-children
Assarsson, L., & Aarsand, P. (2011). ‘How to be good’: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parenting.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43(1), 78-92.
Connell-Carrick, K. (2006). Trends in popular parenting books and the need for parental critical thinking. Child Welfare, 85(5), 819.
Johnston, D. D., & Swanson, D. H. (2003). Invisible mothers: A content analysis of motherhood ideologies and myths in magazines. Sex roles, 49(1-2), 21-33.
Sunderland, J. (2006). ‘Parenting’or ‘mothering’? The case of modern childcare magazines. Discourse & Society, 17(4), 503-528.
Papadima, M. (2016). A mother’s reckoning: liv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olumbine tragedy.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42(3),365 -369.
Richards, L. N., & Schmiege, C. J. (1993). Problems and strengths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policy. Family Relations, 277-285.
Patterson, C. J. (2013).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Psychology, law, and policy.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1(S), 27-34. 
Rauer, A., & Volling, B. (2013). More than one way to be happy:A typology of marital happiness. Family Process, 52(3), 519-534.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