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被拒絕的情緒身體會記住

-從《金鐘54好戲》透視我們與「家」的距離 #情緒篇

 槍響之後,我們還能做什麼?
 律師、精神科、心理師致力於拚出這些隨機殺人者的圖像,努力找出背後的動機和原因。飾演人權律師王赦的吳慷仁說:「我覺得他內心有一個很大的黑洞,這個黑洞很空很空。」真實世界裡的刑事辯護律師黃致豪說:「一開始也會憤怒,但憤怒退去後,接下來你會想問,為什麼?」

隨機殺人者的共同特徵:男性為主、情緒不被接納、自卑

 綜觀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在臉書上整理台灣近年來的6起隨機殺人兇嫌的共通點,及芝加哥心理學教授加巴瑞諾分析美國隨機校園槍擊案槍手的研究,我們發現,這些隨機殺人者,具有男性為主、情緒不被接納、自卑感的特徵。

 這個發現不是要我們恐男,也不是要激起「他那麼高傲地傷害他人,怎麼會自卑?」的質疑,重要的是,我們試著想想,是什麼樣的經歷造就了他們?了解他們的過去,才是減少再發生類似悲劇的原因。

從「男子氣慨」解析可能成因

 「男性為主、情緒不被接納、自卑感」可以從情緒和性別的議題切入探討,研究發現社會大眾對「男子氣慨」的要求,可能已經造成男性發展人格自由受到侵害。

 也就是說,許多男性從小習得面對情緒的方法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不准對他人揭示感情脆弱的一面,太溫柔還被取笑娘娘腔;遇到困難,男性被認為應是主動積極,長期渲染主動出擊的意象,可能導致男性的武力展現;男性被塑造成養家活口的經濟提供者,對於經濟上居弱勢的男性,可能感到焦慮,卻又必須壓抑情緒,假裝沒事,長久下來積累在內心的情緒一次火山爆發,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學者指出,以上討論的男性氣概各項元素,包含了三項關鍵要素:1. 當男性無法符合社會期待時,易有羞愧、焦慮或其他負面的身心感受。2. 要努力符合各項男子氣概的要求與社會期望,其過程殘酷且痛苦,態度緊繃不能釋放情緒。3. 就算成功取得所謂的男子氣概,很多男性氣質本身具毀滅傾向,會為自己或旁人帶來傷害。

延伸閱讀:這個社會對男性還有什麼框架?奶爸心聲誰人知

從「接納情緒」破解上述問題

 上述社會大眾加諸於男性的期待,不會是隨機殺人者唯一的因素,但很有可能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促成因素。那麼該怎麼做呢?就從接納情緒開始吧!

 當我們自己,或我們身邊的人(不管什麼性別)情緒來了,感覺有事情悶在心裡,我們可以試著用認知行為學派大師Ellis提出的「理性情緒治療」來面對情緒。台師大教授吳麗娟指出,接納情緒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唯有接納產生的情緒,接著處理情緒產生的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1. 先允許情緒存在-接納任何情緒

 接納情緒的關鍵在於:不論擁有什麼情緒,都重視且接受;更不會因為是負面情緒,就急著把壞情緒拋開或假裝沒這回事。

2.再理性處理引爆源頭-對事情的「評價」

 處理情緒的重點其實不是情緒本身,而是對事件的看法、想法,因此可以試著用理性、客觀的方式想一想,為何會有這樣的情緒?並試著從多個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情,或聽聽不同人的看法,能避免陷入非理性信念,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3.時常肯定每個人的價值-養成良好「自尊」

 透過上述練習,接納每一個情緒,無論喜怒哀樂皆被允許且看重,並練習換個角度看待評價事情的思路,避免非理性的過度偏執,可以讓每個個體有更自在的身心靈,自然也就能夠有良好自尊,不容易因為自尊低而充滿挫折感、自卑感。

 情緒就像大自然變化,無法準確預測,被拒絕的情緒,有如火山爆發前的熔岩;被接住的情緒,有如雨過天晴的彩虹。無論什麼性別,在日常中開始創造,「有情緒時被穩穩地接住」的經驗,會是一種很有安全感的狀態,以後情緒又來了、想發脾氣、想哭……的時候,比較不會用爆發或壓抑的方式處理,也就不容易成為社會中潛藏的不定時炸彈。

 一起好好接住情緒,因為情緒和感受,都是會被身體記住的。

訂閱推薦:親子的情緒因應練習,從小避免成為霸凌者
延伸閱讀:從《我們與惡的距離》解析情緒「戰與逃」
延伸閱讀:情緒冰山到底怎麼一回事?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陳宜倩(2015)。邁向一個積極對男性倡議的女性主義取徑?以台灣「性別工作平等法」育嬰假之理論與實務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6,1-47。
陳逸群(譯)(2001)。艾里斯:理情治療學派創始人(原作者:J.Yankira)。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許思景、何慧群(2015)。小一新生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之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7),120-124。
李卓穎、楊士隆(2011)。高中職同儕間霸凌行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3(1),81-131。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吳麗娟(1986)。理情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理性思考、情緒穩定與自我尊重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9,177-218。
古乃先(2008)。從個人、家庭與學校面向探討國中生的霸凌行為。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1-103。
台灣6起隨機殺人,醫師列出6共通點。取自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334015
殺人犯們的唯一共通點。取自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420
分享此文至

One thought on “《我們與惡的距離》被拒絕的情緒身體會記住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