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實,你的爸媽也不是你的爸媽


-從《金鐘54好戲》透視我們與「家」的距離 #觀念篇

 「為什麼我一定要跟姐姐一樣?」「我不能就只做我自己嗎?」「如果我沒有考上好大學,你還要我嗎?」「你想過我的感覺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孩子的心聲

 奪得多座金鐘的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播出後,引起許多親子關係的討論,也讓更多人直視親子間的傷痛,很多人都呼籲爸媽不要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然而,孩子對「爸媽」這個角色懷抱敵意,其實難以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我們願意嘗試聽聽看父母的心聲,或許才是親子和解的真正契機。

 「我這個人這輩子沒什麼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點成就」「媽媽吃過的苦絕對不會讓你再承受第二遍」「我一直都在幫你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父母心聲篇

 一位位為了孩子腰酸背痛、傷透腦筋的母親,或許對於孩子而言,媽媽已經做得太多、關照已經太沉重,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地是這些家長的初衷的確是「希望孩子好」。

 家庭關係的緊繃,是戲劇、也是現實,為什麼明明是愛、是好意,卻變成彼此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真的希望改變這些「雖是戲劇但再真實不過」的親子枷鎖,或許需要試著從我們對親子關係的觀念著手,以下,我們從台大社會學系教授藍佩嘉的研究,來探討這個議題。

給爸媽:整理自己的過去、反思想要怎樣的家庭

 希望孩子不再受苦,提醒爸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夠了嗎?答案是:不夠!因為爸媽之所以這樣當爸媽,受到許多社會結構、過往經驗、接受到的訊息影響,並不是這樣簡單一句話就能改變的。

 藍佩嘉深入田野訪談與觀察近60個家庭,剖析不同階級、情境的家庭的爸媽如何在有限的財力與資源中,盡己所能地「拚教養」。她發現,市面上有許多給予家長的教養書、雜誌、網路訊息,都是較為單一地傳達家長該為孩子做的事情,使得當今當爸媽這件事情變得越來越困難、令人焦慮,也讓容易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延伸閱讀:教養專家建議五花八門,要聽誰的?)。

 此外,在藍佩嘉的研究中,父母如何理解自己的過去(童年經驗、原生家庭)、如何走到現在,形塑了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想像與期待,也就是他們的教養方式。深根在爸媽腦海中的遺憾、心中深處的害怕、融入骨子裡的過往習慣,都遠遠比表象的教養行為更能解釋爸媽的行徑。

 因此,家長要改變作法,比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或許深入思考、嘗試釐清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會是更有效的方式。

給孩子:理解爸媽的身不由己、互相溝通

 許多的傷痛,都是缺乏一個溝通的契機;而有效的溝通,通常需要理解對方的好奇心。孩子可以嘗試理解爸媽的焦慮與掙扎,藍佩嘉指出,某種程度爸媽也是結構下的受害者,難以看穿市場販賣給他們的恐懼,不易擺脫成長過程中內化的社會期待,不知不覺讓愛成了焦慮與控制。

 藍佩嘉引用當紅名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她說其實「你的爸媽也不是你的爸媽」,也就是說孩子和爸媽其實需要在親子關係中都保有自我,並互相照顧。孩子們別忘了照護的邏輯不僅限於爸媽照顧孩子,而應該是「彼此照顧的協力團隊」!

 孩子可以嘗試理解爸媽也是脆弱的,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遺憾與未完其待,如果能互相摸索彼此照應、互相給對方支持與打氣的方式,或許更能說出彼此的真心話,親子關係也會減少傷痛。(延伸閱讀:50%家長+50%孩子的親職理念

重新看待親子關係:親子是彼此照顧的協力團隊

 除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別忘了「父母有時也不是父母自己的」,讓我們重新定義親子關係:親子,要做彼此的支持。

 讓親子關係成為協力團隊,互相了解彼此的心聲、成長經歷、未來期待,如能在關係中開啟真實的理解,或許就是有效溝通、開始改變的契機。(具體作法:看親子工作坊現場的感動-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豐原高中親子工作坊

延伸閱讀:台大藍佩嘉教授新書《拚教養》:3大點,找教養焦慮解方
延伸閱讀:工作、家庭兩頭燒怎麼辦?

本文受泛科學邀稿同步刊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但你的爸媽也不是你的爸媽:透視我們與家的距離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台灣社會學,27, 97-140。
藍佩嘉(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台北:春山出版。
Lan, P. C. (2014). Compressed modernity and glocal entanglement: The contested transformation of parenting discourses in postwar Taiwan. Current Sociology, 62(4), 531-549.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