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鐘之夜的感動後,我們還能做什麼?
金鐘54的夜晚,《我們與惡的距離》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分別拿下6、5項大獎,成為當晚最大贏家,若要論這兩齣台劇最大的共通點,那應該是都帶領我們直視家庭生活的傷與愛。《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看遇見重大意外事件後,家人間的撕心裂肺,及如何再次相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帶我們看見親子關係的多種樣貌,有糾結、痛苦,卻也看見痛苦背後愛的根源。
讓我們從戲劇往回推到真實生活,社會裡有真實的「國衍與小圓媽」、「宋喬安與劉昭國」,他們最初,都是相愛的,只是發生了某些事以後,慢慢地……就不是當初熟悉的那個樣子了。愛變成了痛苦的來源。那我們是不是該問,除了和戲劇一起流淚和感動,我們還能做什麼?
著重預防,從家庭教育開始
上述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試著從「家庭教育」來著手,真實社會中的小燈泡媽媽說過希望從家庭、教育讓這種事情不要再發生;戲劇《與惡》中的劉昭國也提過預防的重要。
綜合而言,「重視『預防』的家庭教育」是最好的作法之一。台灣在2003年頒定「家庭教育法」,是全世界第一個為家庭生活教育(FLE)立法的國家。然而,時至今日,卻仍有不少人認為家庭生活教育是「有問題、不幸福」,甚至是弱勢者才需要的幫助。
其實,「家庭教育」是強調「預防」問題的專業,和在傷痛出現後致力善後與治療的社工與諮商治療是不一樣的。「家庭教育」是在還沒發生問題之前,在傷痛還沒深烙之前,透過學習,找到適合自己家人的作法,為自己和家人預備更幸福的關係。
我們兒時花了許多時間在國文、數學、自然……等學科,工作後可能花了許多時間在職訓、進修……難道不該多花些時間為日常的家人關係學習?
就如鍾欣凌致詞時說的:「教育真的很不容易,我們也都還在學習,學習帶著愛和了解,為自己和下一代做對的事情。」沒有人天生就懂得當爸媽、當孩子,每次遇見新角色都需要新的學習。「家」是每一個人的根源,期待一個「我們都主動學習愛與被愛、積極預防『惡』發生」的社會,每一個投入家庭教育(包含親職教育、婚姻教育……等)的人,都可以大聲喊出:我們是為了幸福而學習!
相關閱讀:家庭教育到底是什麼?被忽視的家庭生活教育,我們空許的幸福願望
拉開我們與惡的距離,從家人對話開始
「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其實這是難得的狀況,我們與「惡」的距離都不遠,故事中的許多小惡都有可能近在我們身邊,甚至就上演在自己的家中,例如發生衝突是為了保護自己、看似不在乎是為了只想給孩子堅強的背影……
大部分的家庭都會有些小惡,或多或少都有些傷痛,但重要的是:眾多研究都共同發現若有及時好的處理,所有的傷痛或衝突,藉由有建設性的處理方式,反而可能讓關係更緊密。
而想要找到有建設性的作法,最好的第一步就是「開啟對話」,如同《與惡》致詞時一再提到對話的重要,家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溝通和對話。
就像《孩子》裏頭上演的,父母背負著許多過往童年的失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恐懼、對於孩子綿長而默默的愛;然而孩子卻覺得已經負荷不了父母的愛與期待,或無法從父母的行為看見背後的愛與原因。
《孩子》最震撼的一幕,茉莉在死後藉由機械,穿越時空與媽媽的對話,總讓我想問:能不能早一點對話?如果能,是不是就能避免這齣悲劇?
如果茉莉和媽媽能夠早一點和對方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那麼就不會因為誤會對方而忽略愛的存在,就不會因為沒有察覺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而錯失和對方相愛的機會。
期待一個「大家一起學習家庭教育」的社會
我們都來自家庭,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但也在每一日的家庭生活中,重建與改寫自己的家庭生活,如同《孩子》導演所言,希望藉由對話停止複製過往痛苦。
家庭教育是最好「預防」惡的管道,本人翻閱多篇家庭相關研究後發現為「關係」作學習,確實能為彼此帶來正向的影響;在實務活動中也聽過參與者親口說出:「經由這次活動,我爭於懂了為什麼除了說我想要怎樣,還要說『原因』」、「原來他有看見我這麼多優點,我平常都不知道」開啟彼此了解與有效溝通的契機。
在金鐘的感動與激情過後,期待我們能更勇敢地去直視《與惡》、《孩子》在真實生活中的課題,也期許有更多人能從家庭教育著手,即早預防惡的發生。
延伸推薦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