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5 更新
親師之間總是對立?聽不懂對方說的話?
當孩子進入校園,許多家長會開始擔心班上的老師好不好、適不適合孩子,也會煩惱自己該如何與老師互動,孩子在學校的事應該要參與多少?如何做才能拿捏好界線?
透過「理解」以及「適切的溝通技巧」,減少親師之間的誤會和溝通阻礙、使親師能夠攜手合作,為孩子的學習鋪路。
知己知彼,親師溝通從「理解」開始
在開始進行親師溝通之前,建議家長可以先檢視自己的親師溝通狀態,在了解彼此理念原則與期待的基礎之下,親師之間的溝通才能夠減少阻礙、更加順暢。

檢視自身對於學校老師的理解後,若發現不了解的地方,家長可以思考接下來是否要進一步了解、如何去了解。
確認親師之間的角色和期待,可以為親師溝通做好的開場。若是在彼此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進行溝通,易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期待上的落差,以致於親師溝通沒有辦法順利進行。
開啟親師之間的良善溝通
1. 溝通管道
親師溝通的管道有許多種,不同種類的使用時機以及適合溝通的事項都不同,以下將分析幾種常見的溝通管道。
管道 | 使用時機與注意事項 | 合適聯繫的事項 |
連絡簿 | 不急迫、簡單明確的事項聯絡簿是孩子也能看到的,不建議談論孩子的私人問題 | 告知請假感謝老師提出不急迫的問題 |
通訊軟體 | 有明確的文字及時間紀錄,可用於溝通需要紀錄的事項可建立班級群組,方便聯繫全班須共同遵守或執行的事項方便、使用時機彈性、較聯絡簿即時避免於過晚的時間與老師聯繫 | 校慶須預備的物品班級表演注意事項詢問與確認老師交代的事項 |
電話 | 有即時性能聽見彼此的聲音及夾帶的情緒,可更完整接收彼此想表達的意思沒有明確的文字紀錄,較易有記憶落差避免於過晚的時間與老師聯繫 | 緊急事件特殊事件 |
面談 | 最能深入溝通須配合雙方時間、較其他管道費時可利用家長日時間,將想要與老師溝通的事情一併討論 | 孩子在校表現孩子最近的情緒變化教師的教學理念 |
*以上僅簡單舉例,有些事情適用於多種管道,家長可依照緊急程度、嚴重程度評估使用哪一種管道。
2. 溝通技巧
建議家長在與學校老師溝通時,可使用「三明治溝通法」,以同理、肯定、讚美作為三明治麵包的部分;具體的建議或是期待則是三明治的內餡!也就是說,在和老師溝通時可以先「同理或肯定老師的做法與原則」,接著說出「具體、可執行的建議或是期待」,最後再以「肯定或讚美」收尾。這樣的說話方式與順序,可以製造友好良善的溝通氛圍,有助於雙方清楚表達與接收彼此的想法。

3. 若遇到理念不合或不適任的教師,可以怎麼辦?
當家長發現自己的理念與老師不相符,或是感覺老師不太適任時,可以先試著更近一步了解老師的想法,並理性進行溝通。若溝通沒有太大的效果,則建議向校方反應,並觀察學校的處理方式、態度以及校風,當家長覺得情況還算能稍做調適,建議可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繫,或調整自己的需求。
另外,因轉學對孩子帶來的影響較無法預測,孩子通常會需要一段時間重新適應學校、老師,並重建交友圈。建議考量所有狀況,做完能做的努力後,再將轉學納入選項。
掌握合適的溝通管道與工具,並使用較為溫和、理性的溝通技巧,能夠使親師溝通更加順利!親師之間若能融洽溝通、攜手合作,則可以帶來1+1大於2的效果,共同幫助孩子適應校園生活、面對課業或人際壓力,甚至可以提昇孩子的學習表現。
文/雞湯來了張芸慈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陳棟樑、陳俐文、張曉玲(2017)。國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兩岸職業教育論叢,1(1),67-76。doi:10.6685/ASVEJ.1(1).08
林慧芬、涂妙如(2013)。國小低年級家長參與及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9(1),63-86。
蕭仲廷(2012)。論家長參與類型與親師溝通。休閒與社會研究,(5),63-75。doi:10.29947/LSR.201206.0005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給我5個拍手↓↓↓,支持雞湯來了繼續轉譯創作好內容!
One thought on “親師攜手向前進,孩子適應沒毛病 -親師溝通3步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