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誰來做?2/2 爸媽眼中的家事意義大不同

2022-08-03 更新

「我煮晚餐了,所以你去洗碗」
「我洗衣服、掃地、拖地,今天就做了三件家事,你做了什麼?」

 當我們談及「家事誰做」,時常都在討論誰做多/少、做什麼?話題圍繞著「花費的時間量」。(延伸閱讀:媽媽家務育兒的時間是爸爸的3倍?)
  不過,台灣有學者研究發現,其實藏在「做多少、做什麼」背後更深層的是「看待家事」的意義。受到性別角色影響的潛意識,才是主宰我們行為的主因,也才是邁向平等需著力的根源。

家務意義:媽媽「責任工作」VS爸爸「休閒陪玩」

圖/爸媽對家事所理解到的意義截然不同  

 在家務和育兒方面,對於爸爸和媽媽而言都有不同的意義。一篇2012的研究,訪談21 對台北市雙薪夫妻,發現爸爸媽媽對家務的理解不同,媽媽常將家務詮釋為「必須做的『工作』」,而爸爸則常將家務描述為「有空時選我覺得有趣的做」之休閒活動

有一對夫妻在被問到「何謂家務」時,妻子表示那是一種「工作」,但其丈夫則更正妻子的看法說:「老婆,應該算是運動才對,對啊!她也沒有出去外面走就整天在家,你應該算運動,不算是工作。」

 為什麼家務對於爸媽的意義差這麼多?該研究者認為,主要原因為「家事的責任歸屬」以及「家事參與量的不同」

一位妻子清楚的解釋丈夫將家事當作休閒的原因是「休息時他才做(家事)」,其丈夫也承認:「我有時間的時候才做家事,但因為行業上開發工作的關係,比較沒有固定的時間,…比較不一定(何時做家事)。」

一位丈夫描述自己如何挑選家務「倒垃圾可以丟完後出去逛逛,我就會倒垃圾順便去書店逛一逛,然後再回來,所以愈倒時間就愈久…像買菜我覺得去逛菜市場蠻好的,就是自我推薦說那我負責去買菜好了,像我就是會挑自己覺得有趣的去做。」

 男性多半是在有空閒的時候才做家事,具有自主選擇做或不做、做什麼的權利,且以有成就感、有興趣、有空的時間才做,甚至是「偷閒」的時刻;但對許多女性而言,不論外出工作有多累、多忙,她已將家事視為「責任」,無論如何必須完成,幾乎沒有選擇性。

育兒意義也有類似的狀況

 上述媽媽視為「責任工作」,爸爸視為「休閒陪玩」的情況也在育兒活動出現。一篇國外研究調查100個家有學齡前幼兒的家庭,發現無論是否為雙薪家庭,母親參加育兒活動的比例皆大大高於父親。

 除此之外,在育兒活動的類型上也有差別,母親負責有關孩子的活動多為功能性或常態性工作,如「照顧者」、「教導者」,而父親則多是執行和孩子有關的遊戲活動,如「陪玩者」。(延伸閱讀:「育爸」不能?是誰阻攔爸爸投入育兒)

 一些國內研究也有類似發現,雖然現今父親、母親多皆面臨工作與家庭的壓力,但大眾對於父、母的親職角色卻有「雙重標準」,例如爸爸、媽媽都時常扮演孩子的朋友,陪伴孩子玩耍、談心,但只有媽媽時常被期待扮演「照顧者」,負責照顧孩子的健康、作息等生活日常瑣事。

重新檢視我們的價值觀從何而來?

 家務育兒對男性而言較屬於點綴參與的活動;但對女性來說卻是一種「職責」。因為這樣,在同樣是工作、家庭兩頭燒的雙薪狀況下,媽媽比爸爸有著更多任務要完成,也更容易因而壓縮休閒時間,較少有機會紓壓放鬆!(延伸閱讀:爸媽累了嗎?別忘了照顧自己的情緒與壓力)

 不妨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眼中家務、育兒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價值觀又是從何而來?

 或許是受到傳統性別角色的影響,或不知不覺習得了上一代男主外女主內「女性擔負打理家庭職責」的觀念。我們不是要苛責潛意識中仍有這樣觀念的人,因為這都是文化與成長經驗的累積結果。不過,過去我們無法改變,現在和未來卻可以由我們創造!

 在雙薪家庭當道的今日,如果爸爸媽媽有著差不多的工作量,那麼家務和育兒是不是也一起分擔呢?家務分工的議題,不只是做多少、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背後我們的想法和感受。試著從想法根源開始討論吧,一起找到讓彼此更舒適的家務分工之道。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105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Taiwanese Sociology,10,41-94。
蕭英玲(2005)。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的影響。臺灣社會學刊,34,115-145。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臺灣社會學刊,24,59-88。
唐先梅(2010)。當「休閒」遇上「工作」與「家務」—兩性在休閒經驗的差異。觀光休閒學報,16(1),1-18。
洪惠芬(2015)。新世代臺灣母親的處境與挑戰:就業母親在照顧與工作之間的文化矛盾。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3(1),87-149。
余漢儀(1995)。親職角色的雙重標準。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4,23。
McBride, B. A., & Mills, G. (1993). A comparison of mother and father involvement with their preschool age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8(4), 457-477.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