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你我身邊的金智英-做育兒友善的推手

2022-08-04 更新

「不論是多麽有能力、表現優秀的人,只要解決不了育兒問題,女職員都免不了會帶來這些困擾」—《82年生的金智英》

 《82年生的金智英》令我們重新反思家庭與職場中的「性別不平等」,身為女人—「母親」、「女兒」、「太太」、「兒媳婦」,結婚前好像寶石,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但在婚後漸漸黯淡無光,失去自己原有的光澤,好似路邊不起眼的石頭。

 在電影或書中也反映出女人的人生轉捩點——生育。生兒育女這件事,似乎是一宗女人的「原罪」?為什麼生小孩後,她們必須失去工作、失去自我呢?其實不只是女人,男人在其中也有許多為難之處,若我們能建立一個對育兒友善的環境,是不是這些育兒路上的絆腳石就能少一些呢?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照顧小孩,就別來工作了?

 根據行政院105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發現當年沒有工作的女性中,有三成是因為結婚而離職,且這些女性中,有將近57%的離職原因為「準備生育」,然而,我們並不清楚其中「自願離職」與「非自願離職」的比例有多少。

 臺灣學者2011年研究家庭主婦離開職場的原因,發現受訪的母親大多覺得「因為工作,讓我成為一個不夠好的媽媽」而選擇成為家庭主婦,而這樣的想法其實源自於工作與家庭間的失衡,例如「無法配合接送小孩的時間」,「小孩生病卻無法親自照顧」等;此外,配偶的態度也影響著家庭主婦的決策,例如有丈夫會提出「外面工作再忙我不管,孩子妳一定要照顧好!」等意見。

 距離研究約十年的今天(2019),我們可以反思為什麼孩子的成長僅是母親一人的責任?現今的職場或福利制度,是否有幫助更多家長平衡家庭與工作之間的衝突,還是仍讓父母進退兩難或自我犧牲?延伸閱讀:超級媽媽 – 工作、家庭兩頭燒怎麼辦?

鄭大賢:「生個孩子並不會影響本來的生活吧!」
金智英:「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我需要改變很多…」

 現代男性也有屬於他們的育兒困境。社會上如同鄭大賢(金智英的丈夫)般體貼的丈夫大有人在,但他們也同樣受到社會期待的壓力—身為男人理當力拼事業!當身邊的人一一阻擋他參與育兒時,即使他有想參與育兒的心力,也難以招架。(延伸閱讀:「善爸」甘休?「育爸」不能?-育嬰假爸爸的群像與心聲

「你請育嬰假,回來時辦公桌就掰掰啦⋯⋯請育嬰假的前輩們,到處看臉色,也難以繼續升職,就是這樣的氛圍。」

奶爸奶媽難為—帶小孩外出壓力好大!

「肚子都大成這樣了,竟然還搭地鐵出來賺錢,真不知道在想什麼?」
「喝咖啡在家裡喝就好,真的是媽蟲!」—《82年生的金智英》

 《金智英》中的片段其實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上演,不論是火車上還是餐廳裡,哭鬧的孩子總會讓人們在心中吶喊一聲:「啊!拜託能不能安靜一點!」,在一旁的父母親只能「噓!好了!數到三沒有聲音!」無奈地安撫,一邊替孩子焦急,一邊承受大眾施予的眼光。

 根據兒福聯盟2017年的調查,有近六成「家有幼兒」的媽媽認為帶孩子到公共場合壓力很大,包括路人對孩子的不耐煩、干涉指責自己教小孩的方式、或不禮讓種種情況,都是讓媽媽覺得臺灣社會對嬰幼兒不友善的原因。

兒童福利聯盟(2017)。2017年社會友善育兒氛圍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1/1010 

多些體諒、多些援手—讓友善育兒從硬體層次升級

 儘管在硬體與制度層面已有許多進步,例如:餐廳有嬰幼兒專用的座椅、捷運與高鐵設有家庭友善車廂等等,但在想法上仍需要你我多一些考量和體貼。對我們來說,或許只是舉手之勞,但對父母親來說都是很大的幫助!

真正的友善育兒環境除了硬體設施,還有每一個人的體諒,如此才能讓臺灣有更好的育兒環境,讓每一個金智英都能減緩一些壓力!

文/雞湯來了蔡季葦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行政院105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尹嘉玄(譯)(2018)。82年生的金智英(原作者:趙南柱)。台北:漫遊者文化。兒童福利聯盟(2017)。2017年社會友善育兒氛圍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1/1010
唐文慧(2011)。為何職業婦女決定離職?結構限制下的母職認同與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201-265。doi:10.29816/TARQSS.201112.0006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