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懂我的世界嗎? -《82年生的金智英》《幸福定格》用溝通技巧,聊出婚姻中的改變契機

2022-08-04 更新

金智英:「老公,你不喜歡我復職嗎?」
鄭大賢:「沒有阿,是擔心你和女兒受苦了」
金智英:「那還是我放棄?」
鄭大賢:「不用,你高興我就高興。」

 身為女性的智英,從小被教導如何成為一名會做家事、會做菜的人,甚至聽著、看著母親如何為家庭犧牲奉獻,因此總是口裡說著:「沒關係,我來吧!」不讓大賢(智英的先生)多做家務,甚至為了家庭而離職,而且好不容易有機會復職也只好退讓放棄。

 這畫面似曾相似嗎?有了孩子後全年無休全職育兒,陪伴孩子度過每時每刻,雖然經歷了孩子寶貴的成長歷程,但日復一日重複性的單調生活不斷累積疲倦感。智英長時間的忍與犧牲,加上大賢長時間心疼卻沉默,讓雙方停留於對話的表面,雖然彼此有包容和接納,但缺乏積極傾聽與有效溝通,無法確實為生活帶來改善。

 因此,以下將透過台詞,一一解析,如何扭轉困境為家庭帶來更多溝通的契機。

婚姻生活中溝通之必要

 其實婚後生活缺乏溝通、期待落差的現象不分國界都是,2018年推出台灣導演推出婚姻生活紀錄片《幸福定格》。片中8對夫妻或多或少都有對婚後生活、育兒生活有些不滿意的地方,但平常很容易忽視或隱忍,藉由劇組的引導,挖掘出平常沒機會說出的話。嘗試說出自己在意的事件、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經過一次次的對話,給予彼此機會,換位思考對方的感受,開啟理解對方、改變自己的念頭,讓幸福繼續延續。

 還記得當初在婚禮時對彼此說的誓言嗎?還記得說我願意那一刻的興奮嗎?選擇進入婚姻,不單只是讓愛延續,更是回到家後,總有人能一起分享心情、分擔困難,那樣幸福的樣貌,是我們都曾期待過的。然而,當繁忙的家務佔據了婚姻生活、沉默變成了一種習慣,關係便可能在無形中變質了。

婚姻溝通的重要關鍵:「抱持改變意願」與「營造安全氛圍」

 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夫妻之間有越良好的溝通,會對婚姻覺得越滿意,對於婚姻的關係品質也會有正向的影響。而溝通就是期待能夠在事情上達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共識,如同大賢起初雖然不支持智英復職,最後仍願意為了智英請一年的育嬰假,智英也倍感期待復職後的生活,但婆婆得知之後,卻對智英大罵一頓「怎麼可以為此讓我兒子請假」。由此可見,共識並非容易的事,因為伴隨著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價值上的差異,再加上必須考慮到其他家族成員的看法和感受。

 也有許多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也提到,對結婚多年的人來說,溝通常常卡在沒有建立「願意改變」的心態,他們就會說「我也知道,只是不甘願(台語)」。對,就是他們都知道要轉念,可是他們不甘願他們花了二十年的時間,一直想改變對方改變不了。

 因此,臺灣學者指出夫妻之間達到共識會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包含「抱持改變意願」與「營造安全氛圍」,也就是說當夫妻雙方都具備願意改變的心理準備、願意向對方透露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且不攻擊對方,讓彼此與雙方家人在保有尊重與面子的狀態下,就更有機會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2個溝通技巧,促進婚姻中的有效對話

 溝通前兩人在心態上需保有「改變」和「安全」的前提,在溝通的當下如果可以使用以下兩個溝通技巧,更能有效促進對話。

智英:「重新上班之前我已經累了。
大賢:「也好,你休息一陣吧!等亞瑩長大一點會好的!
智英:「照顧孩子是在休息嗎?你是不是也和媽一樣不想讓我去上班?
大賢:我…我…不是這個意思…

 從智英跟大賢的對話可察覺智英是比較有情緒起伏的人,這可能是因為過去的沉默壓抑至今再也受不了而產生的反應。然而,有情緒是沒有問題的,若能在溝通之前,先處理心情,有助於溝通時說出真實的想法,避免一時傷人的氣話,讓溝通得以有效。(延伸閱讀:情緒冰山到底怎麼一回事?—薩提爾的溝通練習2/2)

 那麼,要如何讓對話變得更有建設性呢?以下提供了幾個溝通技巧給大家!

積極傾聽

積極傾聽是溝通的第一步。傾聽的過程中,表現出願意接收、專注聆聽、保持耐心,藉由積極地傾聽能夠知道對方對於事情的看法、對於生活的感受等等,更是學著走進對方的世界、走進對方內心的重要歷程。

劇中對話智英:重新上班之前我已經累了。
大賢:也好,你休息一陣吧!等亞瑩長大一點會好的!
換句話說智英:重新上班之前我已經累了。
大賢:為什麼你覺得累了?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
大賢:那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我訊息

有效的表達則是由「我訊息」來取代「你訊息」。你訊息通常會讓人感受到被責備、被指責,但相較而言,我訊息讓人能清楚明白對方的想法,更會有被尊重的感覺。我訊息有三個步驟:

  1. 當(描述問題行為)______
  2. 我覺得(陳述對問題的想法)_______            
  3. 因為(描述你認為發生了什麼事)_____________
你訊息智英:照顧孩子是在休息嗎?
我訊息智英:當你叫我在家休息的時候,我覺得聽了不是很開心,因為我認為照顧小孩要時時刻刻上緊發條,並不是一件令人感到休息的事情。

下次要溝通的時候,不妨試著用用看這些技巧!

「我們本來就非常不一樣,但對話幫助我們進入彼此的世界」

製造彼此理解的機會,就能超越對與錯地為了關係而一起學著改變,讓當初對彼此說出誓言而進入對方生活的彼此,因著溝通更理解與體諒對方,能肯定的說出:「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想更懂你。」

文/雞湯來了游子嫻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利翠珊、蕭英玲、陳富美、鄧皓引、丁品瑄(2018)。本土夫妻共識形成與情感增溫-以參與式行動研究深化家庭理論建構與教育實踐。本土心理學研究,49,207 – 276。
張斯寧、高慧芬、黃倩怡、廖信達(2008)。親職教育與實務。臺北市,永大。
陳奕吟、卓紋君(2017)。夫妻原生家庭溝通姿態、婚姻溝通姿態、婚姻調適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對偶分析。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31,7 – 51。
楊雅惠、張耐、郭李宗文、孫麗卿、梁嘉惠、王淑清、沈靜妍(譯)(2013)。親職教育與親師合作:家庭、學校與社區(Eugenua Hepworth Berger, Mari Riojas-Cortez)。臺北市,華騰文化。
蘇素美(2017)。害羞、婚姻溝通和婚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0,123 – 159。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