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8 更新
-談離婚後,婚姻與親子關係的平衡之道
這個週末,想看本家人關係的好書嗎?
在這個親子關係、婚姻關係、人際關係的書琳瑯滿目,「選書」這件事情變得特別重要。因此雞湯來了推出編輯選書系列,挑選有助於達到 #從容經營關係 的好書!
作者楊晴翔,曾任家事法官,在看見一樁樁家庭分離的情節後,試圖剖析親子、婚姻、人際關係深層的心理需要。這本書用「真實故事改寫」與「法律知識分析」交錯進行,共分為親子、婚姻、人際關係三章,分別有3-6個小節的分析。
如果你正處於親子、婚姻、同儕、伴侶關係的繭之中,看了這本書你會更知道如何破繭重生?包含該不該上法庭、走法律途徑該有哪些預備等。
若你覺得目前沒有關係上的困境,看了這本書你會更知道如何避免走入「關係的繭」之中,及早發掘可能的徵兆、避免走到需要上法庭這一步。
看點1:親子關係篇-看見「離婚後共親職」對孩子的重要性
「不是這樣的。媽,我沒有怪妳,妳已經盡力給我很多了。但是有些抽象的感覺還是得那個叫做『父親』的人才能給…..」
即使家長的婚姻關係已走到終點,但家長之於孩子的角色則是持續一生的。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一方面,孩子是看著家長的背影學習的,很可能會複製家長的相處模式到未來自己的伴侶關係中;另一方面,雖然並非每個家庭都一定要有雙親才要完整,但若孩子已有對某一方的依戀記憶,卻忽然失去,有可能成為孩子長久的遺憾。
因此,在不會傷害孩子的情況下,即使家長雙方已經離婚,宜試圖為孩子的最大福祉做考量,試著做單純「孩子的爸/媽」。
此書第一章花了兩個小節:描述<我是為妳好>、<十年>的故事,並以法律概念分析此情境如何做對孩子和前任來說都好,作者發現把時間的維度拉長來看,別只求一時的勝負,而忘了我們其實目標一致都是為了孩子好。
相關推薦:
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
什麼是共親職?
看點2:婚姻關係篇-看見婚姻中的隱形殺手
在<婚姻預防針>小節中,作者寫道「當我們懂得向對方適度表達感謝與珍惜,用委婉尋求幫助的方式與對方溝通,相信對方也會更願意幫助你,協助你達成需求。」這段話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要「適度表達感謝」,而不要什麼放心底,對方很難感受到;第二個重點是要「委婉的方式與對方溝通」,作者列舉了6個溝通的說話技巧,能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又不會容易激怒對方。
- 多用「我們」,少用「你」,用「邀請」代替「要求」
- 尊重、尋求幫助取代責難式用語
- 說話語調也會影響心情起伏
- 用委婉的語氣取代斬釘截鐵的語氣
- 避免以上對下的語氣說話
作者在書中也針對這6個技巧分別舉例,讓讀者了解如何照樣造句,以及差幾個字感覺差很多的「Before&After」效果。
相關推薦:
「三明治說話術」把話好好說,對方順耳聽
用「我訊息」溫和而堅定表達出自己想法
上述兩個重點正好呼應了「內隱」式情感:台灣伴侶如何打造婚姻維繫的優勢? 這篇文章,研究發現華人具有對於不滿默默隱忍、對於感謝放在心裡不說的特性,默默隱忍具有避免直接激烈衝突的優勢,但忍過頭也可能造成反效果;感謝放心裡不說則無法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情感,說出來才能促進彼此的關係更滿意快樂。
相關推薦:
在一起久了感覺淡了?讓伴侶感情「恆溫」的五種方法
【測驗】你是哪一種人?台灣人的4種親密情感類型
看點3:人際關係篇-情感教育、性平教育推動方向
在<恐怖情人>小節中,作者藉由新聞報導的情殺事件,探討在現今教育體制中,孩子們缺乏學習「談感情」的機會,並藉以提出相關法令的推動建議。在<大人的性平教育>小節中,作者藉由葉永鋕事件,<玫瑰少年>一曲帶我們了解性平議題在當代的重要性,也透過科學研究、法律分析說明在學校融入性平教育的必要,以及釐清部分民眾對於性平教育的誤解。
無論是談感情、還是性的議題,都不是不教、不談孩子就不會遇上的;相反地,這都是人發展上的本能,若我們能用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或許就能及早預防避免發生憾事。
相關推薦:
邊玩邊學的情感教育課
看劇也能長知識:在「我願意」之前,偶像劇中的戀愛習題
「我們替對方隔離危險,卻終究失敗」《黑魔女》《冰雪奇緣》帶我們看:如何保護愛人?

註:本文為合作推廣文,但依然是真心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