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 更新
-不一樣的型態,一樣的愛
誰說和人打招呼一定會得到回應?
作者溫絲黛(Wednesday)為了孩子的學區搬至上東區(紐約精華地帶),發現這裡的媽媽人手一個柏金包。在這裡「柏金包」的功能不是盛裝物品或外觀美麗,而是「防身武器」。拿著柏金包在路上不是走路有風,而是「才不會被瞧不起」。為了要幫兒子找玩伴,讓整個家庭適應上東區生活,溫絲黛潛入曼哈頓最有錢、最核心的社交圈,運用她人類學家的專長,開啟一場臥底觀察。
然而,溫絲黛從小出身於傳統的鄉村,童年和同學一起走路上學、課後在樹林打發時間。當她帶著孩子來到都會中的都會,精華區的精華,開始過著拘謹、舉手投足都象徵地位人脈的「日常即社交」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對作者的生活帶來什麼火花?深入險境觀察這些貴婦,又帶給作者什麼啟示?
「人人都有柏金包」的世界,用名利與虛榮疊加的教養
溫絲黛在一開始以靈長類學者的口吻,加上「臥底田野調查」的角度,觀察上東區家庭的奇異生態圈:計算受孕時間讓孩子在規劃中出生、三歲就幫他請家教、各種千奇百怪的才藝課程(法文課、中文課、烹飪等等⋯⋯)充斥著孩子的課後生活;媽媽們自己則平均花費幾十萬美元在「維持日常所需的例行公事」,如:臉部芳療、保養品、自我成長讀書會、社交募款餐會等。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都在溫絲黛一家的新生活中出現。
作者因為深入其中,而深深體會「階級」與「文化衝擊」。這個小型社會裡,不僅媽媽群體有首領,生活的模式也與一般人大相徑庭。舉凡社交活動要邀請誰、誰跟誰的孩子一起辦生日會、三年前就必須預約報名托兒所等,種種看似生活的小事,都是這個群體裡的大事。
一開始,作者十分不解,也難以融入上東區的媽媽社交圈,但隨著她深入柏金包的「圈子」,交到一兩個能聊真心話的朋友,深入田野蹲點紀錄,慢慢地,她發現這些媽媽不只是表面看到的如此「扭曲」….
令人不解的行徑背後,是「相同的愛」
作者用寫實又帶點幽默的方式,透過插圖、充滿畫面感的譬喻,帶我們走進這些貴婦媽媽的世界,發現這些令人詫異的表面(人手柏金包、刻薄友誼、極度講求人脈地位等)之下,其實都是每個媽媽對自己家的守護和愛。
從書中生動的描述可以看出,上東區的家庭有著特立獨行的文化。即使如此,作者在幾個月的人類實地考察後,也慢慢入境隨俗,成為其中的一份子,發現:在這些「不一樣」中,其實「沒那麼不一樣」。在愛的本質是相同的的前提下,每個家庭都有相似性,但每個家庭也都是獨一無二的。
本書的最後,作者經歷了一個生命中巨大的挫折(為避免爆雷,在此不詳述)。在痛苦的同時,作者也發現,某些看似矯情的上東區媽媽,原來也曾經歷相同的苦痛;一直以為冷漠又虛榮的女人,當他們知道溫絲黛遇到困難時,展開他們的雙手,建立合作的支援網。也才讓作者發現,無論哪種家庭,原來人類共通的本質–母愛、互相養育孩子、關心彼此,自原始時代至今,未曾停止。
一起進入本書,跟著作者溫絲黛的腳步,飛到美國上東區,看見不同階級間媽媽的衝擊與對話,也看見外表迥異的媽媽們心裡的愛。儘管愛的表現跟樣貌不盡相同,但是看見每個家的內心深處、背後的初衷,其實都是一樣的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