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 更新

飄著毛毛細雨的中午,義大利麵爸爸開著車,來到他精心挑選的餐廳。他帶著筆電和平板,好在訪談後直接在咖啡廳打造雙螢幕工作環境。時間比什麼都寶貴的他,還是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侃侃而談他的家庭故事、教養觀念。
特別的是,他分享的不僅是故事,更是充滿邏輯的原則和做法。彷彿把他工作上「前瞻眼光、錨定目標、訂定策略」等技能,都用在了他的家庭經營上。他是一個5歲男孩的爸爸,在新創圈工作,也有自己營運超過7年的「La Cozzi 拉釦子樂團」。
他能切割分離工作、興趣、家庭的時間,卻也能在三者之間找到貫穿的信念,把生活「有方法」地努力活成自己嚮往的樣子。他認為自己像義大利麵,從平價到高檔,雖然料理程序差不多,但「每個細節都能影響最終成品的價值感」。他以法式餐點為對照,表示希望自己像義大利麵一樣成為平實,大家可以接觸得到的日常夥伴,但又能在料理中蘊含著廚師對於細節的價值堅持。

最有挑戰的事:不想在現在的家,複製過去小時候的經驗
聊到經營家人關係,義大利麵爸爸認為自己原生家庭比較偏軍事化教育,或許是深受高壓嚴厲教育之苦,他希望自己可以創造較為開明自由的家庭氛圍,更在自己經營的臉書專頁中不斷強調「將孩子視作與自己一樣的大人」的原則。
然而,老婆的原生家庭則非常自由,面對自己和老婆家迥異的習慣,還有自己與上一代反差的生活觀,他坦言最難的事情是跨世代(例如和自己爸媽)或跨家庭(例如自己和老婆各自原生家庭經驗的落差)的溝通。
面對過去不舒服的成長經驗,義大利麵爸爸強調,過去的經驗會影響現在,「不要落入過去的習慣」很難但很重要。他一不小心就會用「過去被家人對待的方式」來對待兒子。即使心心念念著「不要讓孩子擁有跟自己一樣的童年,不希望過去的經驗複製到孩子身上」,但還是曾於孩子一歲時脫口而出自己都不想聽到的話。經過老婆的提醒,他意識到反轉經驗需要花更多心力,才能對抗反射習慣。
反轉經驗不容易,家人關係像工作一樣需「錨定原則」
為了給孩子更為開明、有自由自主權的教養方式,義大利麵爸爸特別花心思,彷彿訂定執行目標一般,藉由錨定目標、給自己定原則和方法,讓自己能夠跳脫反射性的複製行為,為自己創造理想的家庭生活,也為兒子創造更美好的成長經驗。
他說:「有了原則在行為上比較不會偏離,但有時真的太累還是會難以控制,於是後來就練習在情緒快失控時,冷靜地向孩子表示『暫停』且需要被等待,用15分鐘的時間把自己與情緒分開」。有了暫停、讓情緒冷卻的時間,也就不容易因此說出後悔的話。(延伸閱讀:好好吵架第一步,適時按暫停鍵)
義大利麵爸爸期許自己,「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雖然到某個年紀後會和上一代有一樣的位置和角色;但還是可以努力不用相同的做法。他希望把孩子看成跟自己一樣的大人,時常問自己「如果孩子是同齡朋友,還會這樣對他嗎?我們對外面的人不會『隨意發洩情緒』,那為什麼我們可以對自己孩子做?我們憑什麼輕易小看孩子、覺得孩子不懂、還小沒關係呢?」

掌握自己的生活品質,面對上一代「可以『孝』但不一定要『順』」
面對和上一代反差的生活觀,義大利麵爸爸坦言,也曾用很長的時間試圖與上一代和解,但努力後發現,其實必須坦然面對並不是「每件事都能達到共識」的現實,所以他認為,不一定要追求「孝順」,「孝可以但不一定要順」。
他也指出,他認為30歲這個世代,肩負「承先啟後」鬆動禮教傳統的觀念,當自己「討厭上一代做法」,就要從意識到定錨讓改變成真!
例如他理解上一代已經用那套邏輯活了超過半百年,不可能一夕間改變,但也不可能過度改變自己去配合上一代,於是他漸漸拿捏出「依據事情主角是誰」來分配「決策權」的方式。
義大利麵爸爸平常也會涉獵有科學根據的教養內容,例如研究探討北歐及德國教育的書籍與文章,教養過程也特別重視文章的原始資料是否可信、具代表性;另外也會去看腦科學、心理學,或甚至是直接到教育現場觀察,了解其他家長遇到狀況時會如何處理,並從中截長補短用於自己的孩子身上。至於網路上有些太快速且直接提出解法的教養內容,義大利麵爸爸認為這很可能太過於短視。(我們需要的從容教養:科學實證出發的教養資訊)
除了看見自己和上一代的差異,義大利麵爸爸也觀察出「同世代」爸爸的轉變,他說:「過去很多爸爸會覺得自己必須成為某一種樣子,例如必須努力工作、必須隱藏感情等等,但其實我們這輩的爸爸已經認知到自己不是只能有一種樣子,例如很多人都已經不想被說成大男人,大男人甚至可能已經是一個帶有貶意的形容詞。」。
他認為,面對工作和育兒高峰期重疊,很多人以為「以後再為家庭付出、關心孩子」就好了,但其實很多時候過了孩子成長的黃金期才做就來不及了,感情一但失溫,再努力也是徒勞,期望面對下一代,每個爸爸都能有更柔軟的身段。
生在網路世代的孩子,有一天會超越自己
除了給孩子自主自由的權利,義大利麵爸爸相信生長在網路原生世代的孩子,學習新知、涉獵資訊的能力會發展得比自己更快,「我的最大值,將會是孩子的最小值」,他認為孩子總有一天會超越自己。
因此,義大利麵爸爸現在就開始加緊腳步開拓眼界,藉由轉換工作到新創圈,避免自己因為平穩而安逸,「希望自己不要成為孩子的知識邊界,這點給了我很強的急迫感」。
他對於家人關係、孩子教養觀很有一套想法,他坦言「為了能抵抗反射的習慣,花了很多時間在思考這些東西」。而孩子快樂的神情,是最大支持動力,他笑說「最開心的是『孩子專注看著你的時候,有清澈的眼神』,有幸和孩子一起成長」。
他慢慢理出一套自己的心得:帶孩子和世界上大多事情都有著一樣的道理,第一個是與世界互動的方式,「說服不用靠暴力」;第二個是面對突發狀況的「同理心」,對我不一定重要,但對另一個人可能就是無法取代,能夠體諒到別人,把自我放低一點;第三個是「責任感」,對小孩的承諾要「說到做到」,要以身作則。

翻轉童年經驗,義大利麵爸的家庭關鍵字:一視同仁、行有餘力、可能性
他希望自己能對孩子「一視同仁」,看見孩子本身的獨特性,將孩子視為大人尊重與對待;也希望自己能「行有餘力」,把更多的餘裕留給家庭,才能有意識的營造家庭互動的品質和價值;更相信家庭中每個人的「可能性」,爸爸、老公…等不同角色的設定有更多可能性;若孩子表現未如預期,也相信孩子只是還沒成功,孩子的無限未來往往不是我們現在可以預知的。
義大利麵爸爸的教養生活粉絲專頁
義大利麵爸爸的樂團粉絲專頁
採訪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美術插畫/雞湯來了張芸慈、張芷晴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給我5個拍手↓↓↓,支持雞湯來了繼續轉譯創作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