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居家生存指南】親子長時間待在家,如何不抓狂?釐清界線,用創意儀式感,拯救親子溝通危機

2022-08-03更新

 防疫期間盡可能不出門,大人WFH(Work From Home)、小孩LFH(Learn From Home)之下,長時間在同一屋簷下相處,可能因為作息或生活習慣互相干擾而煩躁,也可能因為對於疫情的未知感到焦慮,更可能長時間缺乏個人自由空間,讓家人很容易抓狂,一點點小事都有可能在感受上放大成崩潰的大事。

 暑假即將來臨,原本孩子們熱愛的戶外活動、朋友聚會,甚至是家中早就計畫好的家庭旅遊,都很可能因為疫情只好作罷,失落、不甘心以及缺乏放電機會,也可能讓孩子變得暴躁。而身為在家同時要上班,還要顧孩子,甚至還要張羅餐點或家事的大人,此時也很容易理智線斷裂,情緒、爭執一觸即發。

檢視家人距離|如果我家是馬戲團,我的角色是?

 由於家人幾乎整天都待在同一時空,雖然能更方便即時關心對方,但摩擦與干擾也可能隨之增加。因此,親子之間的社交距離重點應在如何「不太近也不太遠」,拿捏在一個能「相互支持,但不致過度糾結干擾」的狀態。

 西方與華人心理學家,在談論家人關係、親子界限時,都很關心彼此在心理上的「距離」。而華人心理學家則特別強調:文化影響之下華人家庭更容易有「共依附」的現象,人們容易失去內在真實的自己,過度在乎對方,使關係過度「黏結」。

 這樣的「黏結」很可能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家長很在乎孩子的一舉一動、甚至在孩子線上上課過程中「亂入」或「在旁坐鎮」,全家人的作息或待辦事項夾雜在一起,甚至互相干擾變得更難掌控作息……都是常見的故事。

相關推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剖析失衡的親子關係的原因

 每個人的出發點幾乎都是好的,可能是潛意識裡的為了自己好、為對方好,但長久下來壓抑或犧牲很可能換來不滿、怨懟、甚至突然爆發。因此,即時檢視自家的狀態、自己的心理習慣,能夠讓我們更了解自己,調整更適合自家的相處模式。

玩測驗更了解自己:點我輸入【馬戲團】,測驗我的角色類型

3個儀式感,建立家人剛剛好距離

角色心態|我的低年級「同事」,高年級「同學」

 首先,需先重新定位親子之間的「角色關係」,建立不同的「相處心態」。

 對於家長而言,以前在家多只有「媽媽/爸爸」之類的角色;但現在在家也要上班,在家需要出現職場的狀態,處在同一空間下的孩子也就成了「同事」,在上班時間可以和家人約定如同職場「同事」的相處模式。

 對於孩子而言,過去在家可能隨時可以玩耍或找家人陪玩;但現在在家也要上課,在家也需要出現學校生活的思維,處在同一空間的家長就成了「同學」,在上課時間可以和家人約定如同學校生活的作息、或營造「教室」的空間氛圍和約定守則。

相關推薦:「你累了嗎?」當工作壓力被帶回家…家庭壓力理論告訴我們的新出路

時間作息|訂定我家的共同課表

 有了上述新的「角色」心態後,親、子之間可以分別提出以「同事、同學」角度出發的作息需求。其實公司和學校一樣,為了追求集體生活的一致性,都會訂定作息時間;現在既然家裡是學校也是公司,那就訂製專屬我家的作息課表吧!

 一起找一張大的海報紙,畫好了貼在牆上、冰箱上、公佈欄上;也可以用線上軟體繪製,傳到家庭的群組中。媒材、存放於哪裡端看家庭的習慣,重要的是這件事需要由「親子一起」擬定,並以「正式公告」的方式進行,建立彼此真正要遵守運行的心理狀態。

相關推薦:重新擬定全家新作息-3個具體做法成為時間的好主人

工作空間|我家就像一個公司/學校,重新安排會議室/教室

 延續上述「同事、同學」互相達成的作息共識,進一步用「公司、學校」的思維重新命名家庭空間。家裡很可能無法達到一人一室,不妨將家中的空間進行重新的劃分,例如客廳和餐桌以前可能連在一起,現在嘗試在中間放個小屏風,或準備一些阻隔物進行區隔。

 另一方面,也請「同事、同學」都挑出「最必要的」需求,例如:必須無聲音、人影干擾的視訊會議/上課。創造某房間為「會議室」,某房間為「教室」的概念,在共同約定的課表作息、空間定義之下,重視家人專注無干擾的需求,也營造場域切換的儀式感。

 如果沒有那麼多間房間,也可以製作門牌或掛牌,類似於店家「休息中」或「營業中」的概念,設置「歡迎光臨」、「忙碌中,急事再找」、「會議/上課中,請勿打擾」的告示,可以省去許多「誤闖」的尷尬或煩躁。

相關推薦:「家事」是「我們家」的事!- 3步驟重新調配家事分工

相關推薦:特殊時期,如何當個教養神隊友?

下課下班之後,別忘了交心時光

 整天待在家,整個月待在家……,孩子們少了許多和同學朋友的聚會,家長也少了許多大人的放鬆時刻、閨蜜好哥們的朋友時光。此時,家人之間在擔任完彼此的同事與同學休息後,最重要也別忘了彼此是「最好的朋友」。

 不妨規劃屬於家庭的精心時刻,全家一起放下手邊的工作、放下手機,一起找個遊戲來玩、一起運動,營造全家大小的放電時光;也可以一起找部電影,來場難得的家庭電影院,全家一起當沙發馬鈴薯!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特別焦躁、低落等情緒轉變,也別忘了家人現在是防疫最密切的「戰友」,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夥伴」,彼此好好聊聊,互相了解、紓壓放鬆、情緒覺察都是很重要的「心」練習。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榮淑媚
製圖/雞湯來了特派員黃子芸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張在蓓、張世華(2019)。青少年母親親職適應團體之成效研究-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運用。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6,59-95。
邱慕美、修慧蘭(2004)。家庭親子界域與共依附特質之探討。輔導季刊,40(1),38-47。
蔡淑鈴、吳麗娟(200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5(1)59-78。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