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到底多難當?《拚教養》線上讀書會,洞悉臺灣當代家庭的「教」慮

2022-08-03更新

 「所有的父母都曾是孩子,現在的孩子也許有一天也會成為父母。」教養一直是讓家長「教慮」的來源之一,隨著時代變遷,價值觀更迭換新,教養在各個時代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雞湯來了於7月7日再次開辦線上讀書會!由編輯總監蕭子喬、行銷總監張芷晴擔任主持人,現場有近30位學生、已婚人士、教育工作者等各界人員參與,來談談台大藍佩嘉老師著作的《拚教養》。究竟何謂「拚教養」?不同社會階級脈絡下又有那些差異?本次聚會主持人安排了即時投票、精華節錄、案例故事及反思分享的橋段,一同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聊聊你我都很有感的家庭經歷。

讀書會現場即時互動slido實況

【即時投票】過去vs.現在,哪時父母更難當?

 讀書會開頭討論教養的難處,利用投票系統比較兩世代的教養偏好。過去因為資源少得靠自己,現在因為競爭高需要更賣力,每個世代都有各自的課題,無疑是為了讓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根據投票顯示,高達八成的參加者認為「現代教養更加困難」,約兩成的參加者覺得是過去,種種原因如上圖文字雲中。

【精華節錄】四大教養難處&四大教養焦慮

 主持人也為大家統整《拚教養》中的四大教養難處,探討童年、親職、教養及全球化。

|童年意義改變:純真童年的想像,孩子成長只有一次
|親職意義改變:從權威到互相,生孩子變成個人化「選擇」
|教養的掌控權:迷茫於各種專家門脈,有了對錯之分
|全球化的競爭:西方總是比較好,拚經濟思維轉移至拚教養

 這些難處為教養帶來更多面向、更廣、更複雜的挑戰,家長容易因此產生疑惑與不安。接著由主持人蕭子喬解析「四大教養焦慮」,帶你認識教養矛盾,覺察自我,發現原來是這些矛盾造成我們焦慮的來源。

分享四大教養矛盾後,現場參與民眾也紛紛回應自己的經驗與共鳴:

「感覺這些不是單點性存在的,而是同時出現在你的任何現象中」–現場參與民眾

「每個人的經驗都能分享討論,卻很難『套用』、或『複製』別人『成功教養』的經驗。有的人放養可以上哈佛,有的人嚴厲上哈佛。」–現場參與民眾

【案例故事】教養變「教」慮?四所國小拼出教養的多元樣貌

 下半場聚焦於「四個國小」田野調查的案例故事,四所國小分別以「都會區、非都會區」及「中產階級、勞工階級」做劃分。由引導人張芷晴說明各國小的社會文化差異,並提出一個反思問題,讓參與者分享彼此看法,觀察不同脈絡下的教養風格。

天龍國小

 天龍國小為都會區中產階級代表,家長多希望孩子有世界觀,因此積極培養他們的外語能力,或是學習不同於一般人的技能及經驗,像是馬術、水上運動、短期留學等。那麼這些家長們在拚什麼呢?

「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有競爭力,不擔心不焦慮自己的未來。」– 現場參與民眾

「拚社會地位的維持,做選擇的機會。」– 現場參與民眾

書中觀點: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孩子對於特定階級的「自在感」。未來於國際間求學、工作時,能毫無隔閡的與他人溝通合作,更容易適應環境。

|河岸國小

 一樣是雙北都會區,但家長身份是勞工階級的河岸國小。其家庭型態可能為隔代教養家庭、新住民家庭等,家長多會向外尋求教育資源,課餘時間送孩子去補習或學習才藝。那如果讓孩子安排自己的休閒時間,他們會說什麼?

「會想跟同學出去玩,或是打電動、看電視、睡覺。」– 現場參與民眾

「已經習慣聽從安排了…感覺只要不用寫評量感覺都可以。」– 現場參與民眾

書中觀點:由於平時有固定的規劃,所以時間都被各種補習及才藝塞滿。若有突如其來的空閒會讓他們覺得「好無聊、我不知道要幹嘛」,加重時間貧窮下的協作勞動。

田園國小

 雙北市的家庭,常常有向上流動,向外發展的渴望,但在非都會區宜蘭的田園國小卻很特別,其家長組成多半為中產階級卻反其道而行,希望孩子可以保有純真的童年。學校推崇「親近自然」,注重日常實用技能,遠離現代化商品,孩子生活中的物件也多要親手製作。那家長為何要「島內移民」?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有舒服自然的童年。自由的教育是另一種教育觀,偏自然主義。」– 現場參與民眾

「感覺是另類的高級選擇,或另類的贏在起跑點。畢竟島內移民的成本也很高?希望能在體制外給孩子一個機會。」– 現場參與民眾

「比起成績更重視性格,家長的教養目標不一樣。」– 現場參與民眾

書中觀點:部分家長因為過去受填鴨式教育影響,對於純真童年有所嚮往,或是對於過去自我的補償,或是希望孩子無憂無慮的成長,讓他們做出和自己童年不同的選擇。值得思考的是,這樣的自然成長方式可能有其弔詭、多重矛盾的地方。

海濱國小

 最後,田野調查來到宜蘭的海濱國小,這裡的家長以勞工為主,多從事一二級產業。海濱國小的家長對於教養時常承襲自己小時候的經驗,有時利用打罵等方式,凸顯對於教養的用心與用力。他們不認為漁村中的生活技能是所謂的「社會資本」,如種菜、捕魚、手工藝等,反而欽羨都市的教育資源。那在宜蘭縣的海濱國小,教育環境有也會受到全球化影響,還是針對中產階級的一種追求?

「老師可以申請計畫及補助方案,大學生的返鄉服務也類似。」–現場參與民眾

「跟大品牌競爭導致自家產品賣不出去,還可能加劇城鄉差距。」–現場參與民眾

書中觀點:移工、新住民都是這個漁村中全球化的情境,全球化的方向不只是由台灣到歐美國家的視角出發,也有從其他東亞國家移動到台灣的影響,這些都是全球化的一環。新住民母親可能認為來台後,可以改善母國經濟問題或改變人生軌跡,但在台灣拚教養的脈絡下,她們同時也要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擔。

【反思分享】教養的源頭來自於愛

 最後的分享時間,主持人張芷晴說道:「看見行動背後的結構,才能理解父母當下在文化、階級、時空下的選擇。」許多時候我們只看表面的教養行動,卻忽略驅動這樣教養行動的原因,不同社會階級下的家長有著各自的教育目標與理念,或許我們該反思,父母其實很難為孩子避開所有未來會遭遇到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有適應各種風險的能力,為變動的未來做預備。

「結構問題真的很難解,總覺得要解套或者跳脫很難,常常會想:『競爭』真的是好的嗎?是對的嗎?如果怕沒工作,為什麼不是大家一起把餅做大?」– 現場參與民眾

「父母常說『我都是為你好』,其實那個『好』是父母的焦慮。所以不要去羨慕別人有多好,而是珍惜父母給的資源,理解他們的焦慮、選擇與擔心。」– 現場參與民眾

「我會去嘗試看見爸媽背後的不易,但當我感受到他們的愛的同時,我也一起在承擔他們的焦慮,有時我分不清是他們的焦慮還是我的焦慮。」– 現場參與民眾

 經由這次的讀書會,我們能從孩子及家長的角度看待教養,得到新的詮釋與理解。有人看完書表示不想養小孩,也有人看到親子間滿滿的愛。教養的形式有很多種,即使愛的形式不同,仍說明著父母的愛帶給我們支持,帶給我們力量。

2021.07家庭讀書會《拼教養》現場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許舒婷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