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間的愛恨情仇,那些來自父親的愛與傷痕—擁抱父子衝突的溫柔心法

2022-08-03更新

素材取自《一念無明》劇照

  在父權文化的影響下,父親形象通常有著不可質疑的權威性,加上不擅長表達心中對孩子的關愛,因此,兒子對父親往往抱持著敬畏、不許違逆等壓抑的情感,較不容易發展成主動親近父親、相互坦率地表達情感的緊密父子關係。

   尤其在華人社會中,經常能見到兒子與父親的關係充滿掙扎與糾結,父權文化與父子間跨世代的傳承不僅加深父子關係中的權力落差,這樣的歷程也為雙方帶來自尊、傷痛以及愛恨交織的拉扯,進而對關係產生無力感。 

   有些父子間的互動僅止於表面的噓寒問暖,有些父子間存在衝突與糾結……但無論看似冷淡或火爆,「父子情」通常仍是存在的,只是雙方都不知道怎麼延續或表現。

相關推薦:【父親節專題】父子間隱形的兩道牆:成年男性該如何與父親相處?

素材取自《一念無明》劇照

父與子,在愛裡感到孤獨的彼此—三種常見的父子衝突樣貌

   許多研究共同發現,父子互動關係的不融洽可能來自父子間的價值觀差異、父親個性內向被動、過於威嚴,或在兒子成長早期缺少參與的父親形象。

   你呢?和父親之間會因為什麼而產生衝突?最近一次的衝突仍然記憶猶新,抑或已是斑駁記憶?下面三種常見的父子衝突型態中,有沒有哪對父子的互動讓你感到熟悉,如同看見自己與父親的影子呢?

   一起從「旁觀者」的角度觀看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吧!

|戰爭一觸即發—權威父親下的反抗與衝突

   你的父親,可能是這樣的…

   經常說著「我都是為了你好!」、「我是你爸!你就是要聽我的!」,試圖掌握一切,又或者將自己過往的遺憾加諸在孩子身上,除了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同時也對他要求嚴厲且重視成就。

   面對父親的權威展現,以及父子間價值觀的差異,更傾向反抗、回擊,導致雙方發生口角、肢體衝突等。

|隱匿的競爭—父親成就光芒下的陰影

   你的父親,可能是這樣的…

   擁有很高的成就,性格正向積極,既深愛他,卻又擔心無法超越他,甚至他的存在對你而言便是種壓力—「人們看到我,但他們想到的是你!」,不論自己多努力,始終活在父親的「黃金陰影」下。

   電影《洛基:勇者無懼》中,洛基的一番話深刻地表達對兒子純粹的愛與認可,使勞勃得以從無止盡追逐父親背影的壓力中獲得救贖。

   然而,面對普遍較不善表達情感的華人父親,你傾向努力求表現,只為了獲得父親的一句讚美,往往看不見自己的價值與存在感,終其一生在乎著父親的眼光。

|悄無聲息的惡性循環—隱形父親下子代父職的無奈與怨懟

   你的父親,可能是這樣的…

   缺席你成長的過程,對你漠不關心,沒有盡到所謂「父親」的責任,迫使你不得不扛起家庭的重擔,父親在你心中充滿負面的觀感與印象。

   面對這樣不負責任與逃避的父親,你感到怨懟、憤怒、無奈,被迫提前長大,對自己身為兒子卻須承擔父親責任的角色感到混淆,這樣模糊不清的角色界限,更使自己不小心被捲進父母破碎的夫妻關係中,形成家庭的三角關係。

   也許,你幸運地擁有一個亦師亦友,給予足夠支持與關懷的父親,也許,你的父親是其他種樣貌,但不論你擁有什麼樣的父親,父子關係帶來的衝突,是身為兒子需要經歷的挑戰之一。

延伸閱讀:而爸爸之所以為爸爸:回溯父親的「其來有自」

Men’s talk,你的父親是你的父親—打破父子僵局的技能攻略

   在面對父子關係衝突的這條路上,你不會是一個人,不妨試著從下面三種角度重新感受與父親間的情感流動、思考並檢視對父親的既有印象與期待,一起找尋破解關係僵局的可能性。

|父親不是超人,他是個平凡

「沒有人教我如何成為一個好父親」—電影《一念無明》

「『當小孩子要出生之前,你已經準備好要當爸爸』,如果有人這樣跟我講,我覺得他一定在騙我…我不一定有個方法可以教你,但我給自己一個偉大的想法是:『好吧!那我就跟你一起成長』」—吳念真

   在許多文化中,男性往往被賦予較工具性的角色,被期待堅強、承擔責任,與傳統社會規範的「父親」角色不謀而合。但顯然沒有人能百分之百保證自己已經準備好當父親,父親的成長經驗中可能也正好缺少一個好的父親榜樣。

   父子間之所以會產生衝突,除了認知與期望的落差之外,也常導因於所謂的「豺狼式溝通」,指的是充滿攻擊性、批判字眼的談話方式,在對話中經常透露威嚇、強烈譴責、輕蔑、鄙視、不以為然、取笑與羞辱等意味,使父子間每句說出口的話都利如刀劍,能輕易劃破關係中的親密與信任,甚至在關係裡烙下傷痕。

   在面對難解的父子關係衝突,最重要的是不讓關係惡化,以避免情緒性的溝通和評價屢屢點燃戰火,引發雙方內心的衝動與反擊,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三部曲,調整自己,進而改善和父親的關係!

相關推薦:【父親節專題】而爸爸之所以為爸爸:回溯父親的「其來有自」

|父子關係的修復與和解

  「人類的行為來自於追求關係的滿足」,這是英國精神分析學家Melanie Klein所提出的客體關係理論,從父子關係的角度來看,兒子行為背後的最終目的便是得到父親的關注與愛。

   因成年的兒子已在其他人際關係經驗中,發展並知覺到更具適應性、有價值的自我形象,當這份曾經對父愛的渴望帶來了傷害,可藉由與父親重新相處,獲得修正性的「新」經驗。即使帶著過去對彼此的認識、誤解與憤恨前行,也能更清晰地看見在關係中不時流露出的愛。

細數父親的愛與支持

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重要,你有告訴我這件事情(音樂創作)是你想做就可以做的—茄子蛋主唱 黃奇斌

我認為我爸給我一個很好的父親的榜樣,我只要去改善它,就是再更好,我就能當一個很好的老爸—茄子蛋主唱 黃奇斌

   父親對我們的愛與支持也許潛藏在生活的小細節裡,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動作、一句不經意的話語,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多數的男孩,是在不經意間看著名為父親的背影,跌跌撞撞長大成為男人,父親是兒子最初的男人樣,也是父親榜樣延續的基礎。

   成年的兒子能夠對父親無法認同的部分加以調整,將過去挫敗的、不如願的父子關係,化作自己成長蛻變的養分,成為日後教養觀念的強烈動機。而有些人,則是在自己即將或真正成為父親之後,才懂得父親,懂得父親那份不善說出口卻深藏心底的愛!

相關推薦:無聲的父愛:原來爸爸對孩子的愛,藏在細節裡!

最後,來進行一場「88節大冒險」吧!請擁抱父親10秒鐘,然後跟他說聲「老爸,父親節快樂!」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陳映羽
校稿/雞湯來了蕭子喬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張心怡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王擎鈞、范書培(2015)。從客體關係理論探討成人父子關係的轉變與修復以電影《 大法官》 為例。諮商與輔導,352,32-35。
陳韻如(2011)。未婚成年男性眼中父子關係之現象詮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1,51-76。
陳安琪、謝臥龍(2009)。從隱身靜默到眾聲喧嘩:論父子親密關係之跨世代影響。應用心理研究,42,215-251。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