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更新

「我是為了你好」、「你這樣就是自私,不顧這個家!」你有聽過類似的話嗎?究竟何謂情緒勒索呢?雞湯來了於8月4日開辦讀書會!由行銷總監張芷晴、執行長陳世芃擔任說書人,與現場20多位民眾共同參與,一起聊聊情緒勒索概念提出始祖 Susan Forward 與 Donna Frazier 所著之《情緒勒索》一書。
本次讀書會安排了即時投票、文字雲等互動橋段,並摘錄書中精華,與民眾一同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除了瞭解情緒勒索的定義及成因,也探討了對應的具體行動,幫助苦惱委屈的人們化解負向的互動循環,擺脫那些在關係中的束縛。
【覺察關係】你我身邊的情緒勒索
|即時投票-9成民眾遇過情緒勒索,親子情境最常發生
此次投票包含兩個部分,分別為「你在生活中,有曾經被情緒勒索的經驗嗎?」及「你覺得情緒勒索,最常發生在哪種關係中呢?」其中,高達九成的參與者認為「生活中有過情緒勒索的經驗」。對於第二個問題,則有八成的民眾覺得情緒勒索最常發生於「親子」 之中,再者是婚姻及職場關係。


說書人提到,情緒勒索者在以上關係都有可能存在,每個人也都有機會不小心成為勒索或被勒索的人,特別是人「能量低」的時候,也許會因為低自尊心、缺乏安全感,而錯把需求變成要求。
在這場讀書會中,說書人特別剖析:情緒勒索的背後是控制,控制背後是焦慮與恐懼,若是能夠換角度、平等思考,就可以成為彼此的合作夥伴。
|情緒勒索 vs.一般要求,到底差在哪?
說書人分享,許多人提起具體要求時會因為拉不下臉,或是怕對方拒絕,而用包裝的方式請求,降低被拒絕的機率。
然而,被要求的對方若是不滿足這些要求,就會引發「罪惡感」,因為人們「非常渴望被認同」,因此陷入情緒勒索的迴圈。
【觀點節錄】令人盲目的迷霧陣
|你覺得情緒勒索像…
情緒勒索像是一場不愉快的交易,雙方同意後才會成立,即便被勒索者曾抵抗,只要沒有持續堅持,勒索者便會不斷下猛藥。下圖為現場民眾對於情緒勒索的想像。
|迷霧陣FOG
緊接著說書人分享道,此書作者認為情緒勒索像是迷霧 (FOG) ,而三個字母代表著Fear(恐懼)、Obligation(責任)及Guilt(罪惡感)。
| Fear 恐懼-被丟棄與忽略的害怕,使人們沒有安全感,掉入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
| Obligation 責任-強調自己的犧牲,需要有所回報,把愛與甘願變成義務與責任
| Guilt 罪惡感-道德指南,若是違反會有不舒服、自責的感受
情緒勒索因為剝奪他人安全感、貶低自我價值與引發罪惡感,總是使人感到委屈。而對於被勒索者而言,華人文化喜歡說「曖昧的反話」,讓人們更難以回應的這樣的心情;若過度在乎他人、習慣自我懷疑、彼此處於權力關係等情況,就會更難以抵抗那些要求。
【具體行動】SOS!停下,重新思考
下半場聚焦於解決情緒勒索的行動,說書人陳世芃問到:「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情緒勒索?」
「參加讀書會吧!能更敏銳的覺察自身標籤。」–現場參與民眾
「想想若是不配合會有什麼影響,不要立即回應對方,可以先離開現場。」–現場參與民眾
「試著提高自信,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糾結。」–現場參與民眾
書中提及的行動計畫利用了經典的求救訊號SOS,讓大家更容易記憶與使用,分別為Stop(停下來)、Observe(化為旁觀者)及Strategize(有意識的做決定)。
|Stop 停下來 -停下來想想是誰在急,情緒勒索總感覺是必須「立即回應」
|Observe 化為旁觀者 -冷靜觀察,寫下腦中想法 → 你的感覺如何 → 什麼是你的爆發點/害怕被定義的標籤
|Strategize 有意識的做決定 -擬定策略,用一些問題檢視要求,小心自動讓步
說書人分享道,想脫離熟悉的互動模式,就要有意識的改變,持續去探索才可以找到問題的核心。
【反思分享】誠實地面對關係,將迷霧吹散
讀書會最後引用作者 Susan Forwad 的一段話:
「誠實地面對,改正這種造成自身痛苦的行為模式,
才能讓關係回到更穩固的基礎上。」
情緒勒索不是要矯正對方的行為,也沒有好壞之分,更不是失敗與成功的判斷依據,而是幫助我們取得關係中的平衡,用合作的方式來看待關係,最後再進行調整。
無論是何種關係,都需要慢慢摸索主體性的問題,認識情緒勒索,進而意識到自己是否為勒索者或被勒索者。試著給自已賦能、看見自己的情緒,並做出有意義的改變,離開舒適圈,才能跳脫負向的曖昧關係。
「遇到瘋子要比他更瘋,但自己必須保持理性!不能被對方情緒拉走。」–現場參與民眾
「試著卸下對方的心房,與他的情緒連結。」–現場參與民眾
【場後回饋】
謝謝講師們今天的分享,讀書會整體不會太快,又能了解到書中的精華與方法分析,真的獲益良多,等等要來整理剛剛寫的筆記了………☺️
謝謝老師的分享,內容很用心,書摘也很精闢,辛苦了。
相關推薦:更多家庭與關係的議題,一起來讀書會聊聊-最貼近生命經驗的讀書會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