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能開學而立?3步驟避免成為直升機、割草機父母

2022-08-09更新

如何讓「我的孩子」成為「我的孩子」?
給孩子最好的疼愛,真的只能「手放開」嗎?

 整天圍繞著孩子打轉的家長,普遍稱為「直升機父母」;若是繼續升級進化,成為替孩子剷除人生一切障礙的家長,則被視為「割草機父母」。兩個詞彙描述著現代家長們緊握著孩子的雙手,然而同時我們能在網路新用詞的演變背後,看見希望家長能夠對孩子「鬆開手」的期待。

 當然無法否認我們「為孩子好」的心情,大部分家長也都認同不能過度溺愛孩子,卻仍無法完全放開手。時常陷入拿捏要投入多少關愛的拉扯,是許多青少年家長遇到的難題,而這樣的心情該如何排解?

過熱的運轉機器-何謂「親子關係的共依附」?

 研究指出,如果家長已經「常態性介入」與為孩子的生活「焦慮」,造成父母自身疲於奔命,同時也壓得孩子喘不過氣,可能會落入「共依附」的困境。

 所謂親子關係常見的共依附現象,是指家長把孩子的幸福「完全」視為是自己的責任,家長自身情緒的好壞受孩子的行為操控。例如下方影片的母親,堅信只有自己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讓孩子只能夠依賴著自己,滿足內心被孩子需要、肯定的渴望。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 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媽媽的遙控器

機器過熱的警示燈-3大共依附下的孩子特徵

 而如此的共依附行為也深深地影響孩子的成長。臺灣學者觀察受到此種教養的孩子,發現他們有最大的「三不」共同特徵:

共同特徵1|不談論

 孩子出於想脫離父母的控制,想找回屬於自己的想法和決定權,而不願意與他人談論家中或自己發生的事情。

共同特徵2|不感受

 孩子已經習慣事事被決定好了,也不擅長表達自己真正的感覺。更甚者,連感受外在的變化、環境的危機等的能力也跟著減弱。

共同特徵3|不信任

 因為有時孩子對家長撒謊,來掩蓋不想被控制或窺探的事情,導致孩子認為其他人也常說謊、無法信任。

 以上的共依附狀態,讓親子關係就像兩個幾乎重疊的圓,彼此間缺乏界限、獨立的空間。這樣的心境,學者更延伸將其分為五個類別:控制型、攀比型、討債型、面子型、犧牲型。

相關連結:【西方家庭教育】《我的男友是媽寶》觀影之外|從5類型共依附探詢「寶媽」的牽掛矛盾

機器的冷卻機制-3步驟避免成為共依附父母

 每個家長的初心都是愛孩子的,然而如何避免因為溺愛而讓親子關係太黏著,更使孩子人際互動技巧變得僵化?研究者提出一些方法,能幫助我們抽離共依附的親子關係。經過整理,我們將其分解為三個簡單步驟:

步驟1|調整親子之間的平衡

 改變的第一步是觀察現狀、發現問題,並且接受、願意去處理。無論是家長或是孩子,都在親子關係中相互扶持成長。因此我們可以拋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試著覺察在這段親子關係裡,自己是否還有進步空間,與孩子攜手溝通、平衡雙方之間「親密」與「分離」的平衡狀態。

步驟2|同時尊重自己與孩子

【尊重孩子】

 若沒有把孩子視作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自主能力與界限,父母的關懷便容易成為「一廂情願」,不知不覺變成控制與窒息的愛。

【尊重自己】

 共依附者的形成,常是由於父母自身過往的需求沒有被看到、被滿足,因此有了孩子之後,便忙著滿足他們的需求,以此「被需要」的感覺中尋求自我價值。

 這樣的家長也能好好練習「愛自己」,允許自己感受真實情緒、表達需求、展現內心的真實想法,適當地宣洩情緒和壓抑。例如:自己在生氣的時候,不必掩蓋或欺騙自己,轉而尋求信任的人傾訴,讓自己與孩子都能感受到最真實的你。

相關推薦:教養專家建議五花八門,媽媽如何生存?

步驟3|發展出平衡的負責觀

 共依附家長常將孩子的需要,排序在自己的需要之前,造成擔負太多的責任或拒絕面對龐大的責任。因此,讓孩子練習去接受自己行為的後果、不完全為孩子負責,也是重要的改變階段。

 同時,我們需要認知到「負責,不等於不允許自己失敗」,也就是說我們的確要對孩子負責,但又不能有過度的要求與控制慾。我們都是一個已經足夠愛孩子、足夠好的家長,於是親子關係若有衝突、不同的想法,不必急著發動直升機在孩子頭頂盤旋,試著降落到他們身旁用「溝通與適度陪伴」化解。畢竟沒有生來便是完美家長的可能,我們可以從嘗試中學習,才不必使得自己與孩子背負著沈重的得失心。

相關推薦:溝通不對頻?「我好,你也好」說話術,讓頻率搭上線

相關推薦:「民主權威」最好?中西教養風格比一比

相關推薦:什麼是共依附?如何拿捏剛剛好的關係界限?


文/雞湯來了實習生蔡加柔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榮淑媚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張心怡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吳邱月、吳麗娟(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和共依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1(1),63-88。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