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下一個悲劇!原來我們最需要的是「家庭教育」

不要下一個悲劇_我們最需要的是家庭教育_附圖 「他不是說他要去上學嗎?」「平常都看不出來他有什麼異狀啊!」多少個年輕生命在拋下令人扼腕的震撼彈之後,這卻是旁人常見的回應。這裡的旁人,不是一年沒見幾次的朋友,而是朝夕相處的家人。

▍傷人、傷己的孩子 那些壓抑到只能爆炸的情緒

為什麼孩子都已經痛苦到想自殺了、情緒壓抑已經爆滿到溢出來了,家人卻還完全無法察覺?那是因為孩子沒有在你面前表露情緒的勇氣!或許是家長的高壓管教、或許是低迷的家庭氛圍,或許是千千萬萬個原因……,但有一個共同原因,就是家人間沒有「有情緒可以抒發而不會被責怪」的氣氛,沒有「什麼話只要好好說都可以談」的習慣。所以當孩子遇到難以因應的壓力或情緒,就這麼爆炸了。

還記得鄭捷隨機殺人嗎?在震驚、害怕、憤怒之餘,我們是不是還能去想想,是哪些原因讓他選擇了這條路?又或者說,是讓他只剩下這條路可以走?宥勝在一篇文章中點出了社會所忽略的關鍵,也就是家庭。他寫道:連自己的兒子會做出這種事,父母都完全察覺不到、甚至不敢相信,那請問你們平常到底跟鄭捷有多少互動?你們到底關心、瞭解自己的兒子到什麼程度?

還有小燈泡事件,當時柯立委說:家庭教育的重要已是個真理,只是平時沒人要理!在小燈泡媽媽堅定而沉痛的呼籲之後,又有多少人真正開始主動涉獵家庭教育的知能呢?

其實,家庭教育不再只是關起門來說的「家務事」,而是大家應該一起來學、一起來討論的課題,更是當今社會最迫切的需要。

▍改變真的會發生!在實務現場遇見的感動

「我以前都只說要怎樣,但經過這堂課之後,我知道我以後還要說為什麼。」這是一位爸爸在親職教育活動後親口說出的話。

那是一個親子一起學習一起玩的親職教育活動,由台師大人發系「雞湯來了家庭教育團隊」籌辦,連續兩個禮拜六上午,讓親子看見彼此的好、學習透由對的方式讓彼此感受得到愛,並練習挖掘生氣、難過等情緒背後的「為什麼」,再用不指責對方的方式,把自己的深層感受說出來。

這些練習一開始或許有點彆扭不習慣,但透過不斷嘗試,以及趣味化的方式,在場的親子都大幅進步。當一位參與者親口念出「你訊息」、「我訊息」前後對照的版本,現場一片「哇~」的恍然大悟。

說出自己的情緒而不直接指責別人,就不會讓人反射性拿出防衛的心理盾牌;而講話模式的改變,只是短短10分鐘的練習,就能讓人如此有感覺。

▍不要下一個悲劇 原來我們最需要的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不是要告訴你標準答案,而是要提供你一些好用的方法,讓你更能走出適合「自己家」的路。有句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沒有錯,但如果你學會了一些技巧,下次當你又拾起這本難念的經時,是不是就不再只能放棄,而是有了讀懂它、甚至把它變容易念的可能?

青少年是生理、心理都快速發展的時期,快速變化的身體,得到同儕認同的渴望,開始探詢自我價值的迷惘,都讓他們的情緒變得變幻莫測。「這孩子都不知道在想什麼」、「叛逆期啦動不動就生氣」,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

了解「愛之語」之後,你發現原來表達愛不是只有說「我愛你」一種方式。當你們看見彼此的優點,並且告訴對方,彼此的距離是不是也就悄悄拉近了呢?

如果能從自己開始,在情緒來時先挖掘更深層的原因,為什麼生氣?是不是因為其實我很擔心你?為什麼我叫你不可以這麼做?是不是因為我希望你未來過得更好?覺察情緒,並平和地說出深層的感受和原因,溝通之門就此打開了。

溝通模式是「互動」出來的。「有情緒可以抒發而不會被責怪」、「什麼話只要好好說都可以談」的氛圍,需要從自身開始,慢慢與身邊的人建立起溝通的默契。我們都希望家真的可以是避風港,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這正是我們需要家庭教育的理由。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烹調雞湯,有的人想要香菇、有人討厭干貝,需要適當食材、細火慢燉才能滋補暖身地恰到好處。或許很難速成,也很難作績效考核,但就像聽到那位爸爸說「我知道我以後還要說為什麼」的瞬間,你會知道,改變發生了。

2017/09/09

作者/蕭子喬

原文刊載於天下雜誌網路平台 獨立評論@天下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096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