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 更新
一天之中,孩子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待在學校;學校,是孩子生活重要的環境之一,他們除了在那裡學習,也會吃飯、上廁所、玩耍、和同學相處;做父母的我們無法親身參與這三分之一的大小事,心裡總是會擔心他有沒有好好上課、有沒有跟同學吵架、有沒有跌倒受傷⋯⋯
這種時候,老師與家長間的溝通和聯繫就十分重要,尤其孩子是新生或是換年級的階段,總是會遇到許多適應上的狀況,老師與家長的協助在這之中就更顯得不可或缺。
親師合作良好,對家長、老師、孩子都有益處
過去許多研究已經證實,親師之間的良好合作對家長、老師和孩子三方都有好的影響。對於家長而言,與老師有適當的連結,等於是增加一個教養孩子的專業幫手,除了能減輕自己的養育辛勞外,也能更放心的經營自己的事業;對於老師而言,若有家長的協助,能幫助他更了解孩子的狀況與需要,因為在班級中,老師沒辦法一個人完全照顧到所有的學生,但每多一位家長願意提供資源,就能幫助老師給孩子更適性的教育;對於孩子而言,若父母和老師都有投注一定的心力在他身上,就能為他的學習與成長帶來更正向的環境與成效。
老師怕遇到怪獸家長,家長怕遇到不適任教師
然而,在現實的狀況中,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對於「親師合作」這件事都抱有一定程度的擔憂,害怕對方難以溝通、不願配合,或是理念不同。根據研究,親師間出現衝突時,可能有以下三種應對狀況:

「攻擊」型:用充滿敵意、反擊、對抗的方式應對
這類型的人在對方提出要求或建議時,較常使用攻擊等情緒性的言語回應,例如:「你真是不可理喻!」、「你根本不尊重專業」、「你根本不在乎我的小孩」、「你沒經驗,又懂些什麼?」這樣的對話通常顯示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的意識,也是人們習慣用於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就好像敵軍的戰火迎面而來時,我們也會上前迎戰對抗一樣。
「迴避」型: 用閃避、不在乎、冷處理的方式應對
這類型的人與「攻擊型」的人不同,不僅不上前迎戰,反而「已讀不回」,例如:「還好吧,這也沒有很嚴重。」、「你說的我都知道。」、「我覺得你反應過度了。」從以上的訊息可以看出來,這樣的對話看起來有回應對方,但其實並沒有真正回應到對方的需要,反而是以消極的方式拒絕了對方的提醒。
「順服」型 :用取悅、討好、順服的方式應對
這類型的人與以上兩種又不同,他會回應對方的需要,但可能忽視了自己的立場,例如:「你說的我都會照辦!」、「不知道還有沒有我需要做的?」、「我會盡力去協助的!」這樣的應對看起來很親切、很好配合,但可能不知不覺中在勉強自己,等到有一天真的受不了,才一次爆發,容易讓雙方都覺得一頭霧水、莫名其妙,明明之前都好好的,怎麼突然問題一堆呢?(延伸閱讀:情緒應對的5種姿態)
親師互動,怎麼應對才能更好?
親師之間出現衝突時,我們可以先了解三個引起衝突的要點:

- 彼此的差異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到「家長」和「老師」是兩個不同的角色,所擔負的責任也不同。身為家長,一定最在乎自己的小孩,對孩子的了解與成長通常都比老師來得清楚,而老師不同,他需要照顧全班所有的孩子,即使是最用心的老師,也不見得能完全掌握到孩子的情況。當彼此的期待和責任不同時,立場就有所不同,也可能引起衝突。 - 情緒的干擾
在溝通或衝突時,難免會有情緒,可能因為生氣或難過,而有酸言酸語、充滿抱怨和批評的情況,這時情緒可能會相互牽引,使得彼此的內心都感到被攻擊,而進入「攻擊型」的對話,造成本來要討論的問題被擱置在一旁,反而在相互攻擊彼此的錯誤。 - 個人的議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比較沒自信、有些人比較強勢,有些人害怕衝突、有些人喜歡糾正錯誤,在面對溝通及衝突時,這些面貌更容易顯現出來,使得對話偏離重點或是造成彼此心裡的不舒服。
能夠了解這三個引起衝突的要點,就能在溝通時少一些誤會,當彼此覺得被理解、被接納時,「同理」才會出現,化解不必要的爭執和誤解。
其實,親師之間的距離並沒有這麼遠,因為我們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站在這裡,只是我們肩負的責任、心裡的期待以及關注的眼界是不同的。我們也沒有彼此想像的這麼可怕,只是因為我們不夠認識彼此、不了解怎麼好好溝通,甚至只是害怕自己被傷害,而啟動了「攻擊」、「閃避」或是「順應」的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
把話好好說,就是開啟良善溝通的第一步;家長與老師是孩子的守護者,良好的合作便是孩子成長與升學路上的穩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