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權威」最好?中西教養風格比一比

2022-07-26 更新

  關於教養風格,您一定聽過「民主權威」、「專制權威」等名詞,這是來自西方多年累積的研究結果。但您知道近20年來,臺灣的家庭研究學者也致力於研究專屬臺灣人的教養風格嗎?他們發現,基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和華人社會的教養邏輯會有所差異,所以如果我們僅用西方的標準來看待臺灣父母的教養,可能臺灣父母都會變成「管太多」的爸媽。 (延伸閱讀:中西教養如何平衡?)(延伸閱讀:華人的家庭模式不好嗎?

西方教養邏輯:支持、要求

 以Baumrind、Maccoby和Martin的研究成果來說,西方的教養風格主要可以分成提供親情和照顧的「支持」取向,和監督、訓練和約束的「要求」取向,而依據支持和要求的程度不同,組合出四種主要的教養風格:「民主權威」、「專制權威」、「寬容放任」與「忽視冷漠」。

圖/西方的教養風格分類

 如同我們所知,許多研究大多證實「支持」有利於發展正向親子關係,亦可減緩嚴厲管教的負面影響;但「要求」取向的教養卻有不同的結果,若是適當的監督可能可以有效控制孩子的行為,但若以高壓、嚴厲的管教則被認為容易引起親子間的衝突,或是負向影響孩子的各項發展,例如社交情緒、語言發展等。

華人教養邏輯:管

 臺灣家庭研究顯示,我們不能全然使用西方的標準來看待臺灣父母的教養方式,背後的文化邏輯並不相同!

 西方社會在個人主義的薰陶之下,教養理念以子女的發展益處為主,重視的是孩子人格的正向發展,因此會以培養自主獨立、創意多元、追求個人生涯為目標;然而傳統的華人社會則較重視家族主義,家人與親戚之間有較強烈的連結性,教養理念以培養符合社會期待、家族益處的目標為主,重視的是孩子能成為榮耀家族、光耀門楣的人。

 因此,華人的教養邏輯與西方的「支持」和「要求」不盡相同,學者認為,華人的教養可以用「管」這個字一言以蔽之。「管」的內涵包含「監督訓練」與「照顧關愛」的取向,兩者是難以區分開來的,換句話說,華人父母的教養常常有著嚴格管教的表面,但底下實則隱含著對子女的關愛和期待。

 光用文字可能難以想像何謂「華人式教養」,我們不妨觀看短片《愛無限》來幫助理解。

 影片中,一位母親期許女兒能在舞蹈上有傑出的表現,從小就讓她習舞,並在一旁陪伴練習。當女兒起舞時,母親的心情也隨之舞動:女兒表現不好時,便表露失望,甚至不惜以打罵處罰;當女兒在舞台上閃閃發光時,母親在台下以肯定的眼神,透露出她永遠以女兒為榮。

 在這樣的傳統文化之下,多數的情況下子女或能體察父母的嚴格管教是「愛之深,責之切」,也能明白父母有許多不得已和犧牲,而產生對父母的「敬重」、「恩情」與「孝順」。而如此的文化差異,對於教養風格的分析討論就不應以西方的架構來進行討論。

青少年階段的教養風格

 為了瞭解臺灣家庭的教養與西方的差異,學者以管教行為最為明顯的青少年及其父母為對象,進行教養風格的分析。研究以父母對子女的「約束限制」和「費心安排」來歸類教養風格,分析出四種類型:「扮黑臉」、「扮白臉」、「雙管齊下」與「放手不管」。

圖/台灣青少年經歷之教養風格分類
數據來源/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簡介
計畫網頁:http://www.typ.sinica.edu.tw/intro

 有趣的是,四種教養風格與青少年子女的「學業成就」、「自尊感」和「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明顯的不同,也就是說,「雙管齊下」的教養風格並沒有特別具優勢,「扮黑臉」的教養風格也並未教養出較差的孩子。

 而研究者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關鍵在於「子女的認知感受」,換句話說,子女對於父母教養的感覺才是影響其發展的關鍵

 在研究中,發現即使是「扮黑臉」的教養風格,子女也並未覺得父母管太多,可能的原因是,如果子女認為父母的嚴格教養其實包含著對自己的關心和期待,所以消減負面影響的效果。

 由此可知,華人與西方的教養風格雖然都有嚴厲管教、溫柔慈愛、恩威並重及忽略漠視的元素存在,但對子女的影響卻有不同的效果存在,華人的教養風格即使比較嚴格控管,但關鍵在於子女是否認為這是父母的用心。

 對於不同階段的孩子,父母教養風格也不全然一樣,但其實也可見其「管教」與「愛」共存的內涵。

|國小階段的教養風格

 有研究探討國小兒童父母之教養行為,大致上可歸類成三大取向:

  1. 修正不當行為和討論:採用說明、提醒、指示或處罰不良行為/詢問意見、討論
    例如:「他太過吊兒啷噹我就會糾正,先用警告,再不聽的話,我就會處罰,我不會寵小孩。」
  1. 服務、示範和練習:提供服務、練習機會及示範行為等
    例如:「他吸收快,忘的也快,要重複地加強,就是重複幫他複習注音,我就買這個東西,每天叫他寫ㄅㄆㄇ,每天寫一遍、唸一遍……」
  1. 鼓勵良好行為和自主:物質獎勵、教導指示良好行為/自己做決定
    例如:「我會耐下性子,用鼓勵的方式,如果你能達到的話,我就會買個玩具……」

 對於處於兒童階段的父母,他們的教養風格大多包含了「訓練」的成分,雖然表面上大多看不到直接說我愛你等行為,但實則也隱含了家長對於子女的期待與關愛。

|幼兒階段的教養風格

 幼兒發展資料庫顯示逐漸改變的教養風格,我們越來越「縱容」孩子?

 然而,在西風東漸的教養文化之下,為人父母的價值觀也有所改變。2019年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最新的資料顯示,現在家有三歲幼兒的父母的教養風格雖然還有「管」的觀念,但越來越趨向西方民主開放式的教養,且同意「應支持孩子做任何他想做的事」的比例相當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兒階段的孩子也很需要父母訓練他自我控制的能力,若一味的縱容孩子,長大後可能變成我行我素的「小皇帝」。

圖/臺灣家有三歲幼兒的父母的教養價值觀調查
數據來源/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
計畫網頁:https://kit.hdfs.ntnu.edu.tw/CN/index.aspx

找到自己的教養理念: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任何教養風格其實都因著社會文化而產生,也因著社會變遷而改變。面對日新月異的教養觀念,或許重要的是教養者應先瞭解自己的教養理念是什麼,接著才能知道自己要選擇什麼樣的教養方式,要給孩子什麼樣的規範。如此一來,才能在面對五花八門教養資訊時,給自己一個判斷和學習的機會。(延伸閱讀:如何面對眼花撩亂的教養資訊?

本文受泛科學邀稿同步刊登:臺灣父母都「管太多」?中西教養風格比一比

文/雞湯來了蔡季葦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爲(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219-244。
張鑑如(2019)。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36月齡組第一波36月齡(D00168)【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D00168-2
吳明燁(2016)。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台北:五南。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