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特企】每個女性,都有權成為自己-看《她們》思考婚姻

2022-08-08 更新

 一年一度國際婦女節又到了,在倡導性別平權的今日,2020年度國際上倡議的主題為「An equal world is an enabled world」,不脫「平等」的概念。細緻來看今年的主題,其實有「equal(平等)」和「enabled(賦權)」兩個關鍵詞。

 什麼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賦權」?在婦女節這個時節,我們認為是一種「創造實質的平等,讓每一個女性(或無論什麼性別的人)都有權成為自己」

 這個專題我們想聚焦在現今許多女性被問「你為什麼不結婚?為何不生小孩?」的兩個議題。從1.電影《她們》窺視婚姻對女性的影響、2.現今女性在婚與不婚中如何自我賦權?從這兩個角度帶你看身為一個女性,如何在婚姻這件事情上,離實質平等更近一些。

越來越不想結婚?婚後女性「自我」難保

 近30年來,越來越晚婚的現代人,內心到底在想什麼?研究中發現現代女性在婚姻上有更多與「自我」拔河的糾結。入圍六項奧斯卡的電影《她們》中,可以一窺婚姻對女性的影響,初步了解女性在婚與不婚中關於「保有自我」的掙扎。

「如果主角是女生,結局一定要安排她結婚」-《她們》出版社老闆
「我想要走自己的路」「我厭倦聽到大家說,愛情是女人的全部」-《她們》喬

 現今社會中,仍有許多人像出版社老闆,認為女人的HappyEnding就是結婚;也有越來越多女性像電影中的Jo,奮力想擁有自己的成就與夢想,不甘為了婚姻而失去自己。

 台灣學者在2010的研究中訪談19位30-50歲未婚的女性:「婚姻」對她們而言是什麼?發現她們並非討厭婚姻,甚至也期待與心靈契合的伴侶共度人生,但卻擔心進入婚姻後會喪失自我,需要犧牲自己來照顧家人,也因此有部分受訪者提到考慮以非婚姻的方式維持另類親密關係。(延伸閱讀:當媽媽踏入婚姻,有哪些掙扎?)(延伸閱讀:爸媽做的家事差很大!剖析男女家事時數與意義)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現今有越來越多女性開始重視「自我」更甚於婚姻,而這樣的覺知與改變對於這些女人而言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另一項台灣學者在2011推出的研究中剖析3位女性如何形成「女性意識」(女性對自我處境的覺察,及相信自己能改變的信心),藉由分析這幾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發現背景因素主要有原生家庭背景、父母性別角色觀念、教育程度、是否接觸女性自覺的資訊;而在意識發展的過程中通常歷經「知覺到不平等、努力生存並超越現況、使用資源與助力、克服困難與阻力」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發現歷經「女性意識」發展的女性,能夠更有自主性,獨立的同時也不害怕與人擁有親密感,而且對於肯定自我等重要全人身心發展都有更正面的改變。

婚or不婚我決定!培養女性意識、自我賦權

|更多樣的婚戀型態,親密關係意義轉變

 英國社會學家Giddens認為親密關係的發展將朝向平等、自覺、溝通,更重視彼此雙向交流、真實情感的「純粹關係」,也就是說親密伴侶之間越來越單純看重「我和你在一起,我們如何互動、感受為何」,而不願受到過多「兩人」以外的因素(例如社會期待、其他家人想法等)框限

 這種改變將使個人、家庭、社會獲得鬆動,不過也有其他學者認為這樣的改變,雖然每個人將變得比較自由,但勢必也造成親密關係的「正常混亂」。這樣的解說,或許可以解釋當今社會「看似失序」的晚婚、不婚與另類親密關係頻繁的現象。

 在眾多女性追尋自我的歷程中,也將帶來社會的變動,面對這樣的不穩定,若我們能看見其中的意義,與必經歷程,那或許就更能在這樣革新的不安中,換得一份內心的篤定。

|撕掉「敗犬、剩女」標籤,活得更自在

 台灣學者在2012提出要拋開「女大當嫁」的單一定義,撕掉「敗犬」、「剩女」的標籤,發展出「女性自我認同」是關鍵,此發現也與上述建立「女性意識」的概念不謀而合。這常會歷經以下四階段歷程,也可以搭配《她們》電影中Jo的角色心聲來理解:

1. 遭遇前(pre-encounter)-接受傳統的性別角色

2. 遭遇(encounter)-對女性角色產生質疑與困擾,經驗到角色兩難的衝突

「我只是認為女人,有自主思考能力,有靈魂也有感情,女人有野心、天賦、也有美貌。我厭倦大家說愛情就是女人的全部,我聽得很厭煩…但我好寂寞」-《她們》Jo

既想與青梅竹馬親近友好,但抗拒兩人發展成婚姻伴侶關係,歷經糾結混亂心靈陣痛期。

3. 沉浸—再出發(immersion-emersion)-拒絕男性觀點的女性特質,尋找方向與自我的肯定,並發展與其他女性的人際關係

「我想走我自己的路」-《她們》Jo
想要寫書,創造出版社老闆期待方向不同的作品,成為一位名字會被記住的作家

4. 內化(internalization)-完成一個內在的定義與較整合的認同

《她們》Jo最後擁抱了與自己和教授的感情,放開心胸接受自己想與對方一起生活的嚮往,同時也能持續做自己,寫自己想寫的故事、出版作品,經營事業。

 女性若能經歷此四階段,等同於走過意識覺醒的過程,使自己跳脫既定性別角色的框架,能產生自主選擇的行動力。

 我們不妨想想看,自己傾向從什麼角度來決定婚或不婚等人生規劃,是出於自己的想法及綜整資訊、還是逃避問題擱置不處理、又或者是跟著他人期待、社會規範走?

 一起嘗試藉由反思與覺察,擁有更多自由自決的能力。真正的平等,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身為女性,從自己給予自己權力做選擇開始!

延伸推薦:遊戲中更認識自己與身邊的「她們」

-同場加映-
婦女節影展🎥 http://bit.ly/2woEizN 
讓數字告訴你性別為何還沒平等📊 http://bit.ly/2woEizN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趙淑珠(2010)。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教育心理學報,34(2),221-246。
朱嘉琦、鄔佩麗(2011)。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0(1),51-71。
姚蘊慧(2005)。「第二現代」社會觀點下的親密關係。通識研究集刊,8,149-169。
邱郁茹、高淑芳(2012)。高齡未婚女性汙名化與去汙名化之探討。諮商與輔導,320,16-19。
An equal world is an enabled world.https://www.internationalwomensday.com/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