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疫情在家生存指南2/3:在家除了工作以外好無聊?|在家上班族篇(獨居者)

2022-08-03更新

 #好家在我在家

自五月中旬疫情爆發,雙北市及全國其他接連宣布三級警戒。一個人的在家生活,對你來說是什麼感覺呢?有些人可能因為「終於可以宅在家」感到快樂,有些人可能會因無法外出進行社交活動而感到痛苦。無論是否願意,多數人待在家中都變長了。影響的層面除了外出、能做的休閒活動受到限制外,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的型態,也隨之大幅改變。

本篇情境適合【獨居的在家上班族】

這段時期對於多數人都不容易,對於一個人在家工作及生活的你來說,拿捏這兩者的界線,又要一個人處理起居的大小瑣事,是很大的挑戰任務。

如果在家對你而言很痛苦,可能是……..

1.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

原本每天固定通勤去上班,下班後就是「屬於自己的時間」。現在一起床就要準備上班,無論空間或是時間,都沒有明確的切分點。因為失去過往維持的習慣,我們的腦袋需要重新適應與習慣新的生活。

2.一個人在家,好無聊

一個人會無聊寂寞,是正常的!自遠古時代以來,人類就是群居、需要社交的動物。我們用社交來連結彼此,很多的娛樂活動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上。舉例來說,你可能會發現,一個人在家裡做運動其實沒那麼好玩,懷念的不是健身房,而是以前能跟朋友一起運動美好時光啊!!

3.前額葉讓我們想要「做決定」

其實人真的很愛「做決定」,我們的大腦有個叫做前額葉(frontal lobe)的地方,掌管高層次思考,比如辨別情緒、分析、選擇、判斷及做決定。看看歷史上的重大革命事件起因就知道了(或者看離我們更近一點,每個人家中的革命事件,許多討論點也聚焦在選擇與決定權)。疫情期間,受的限制多了,自然容易有「被困住」的感覺。

4.距離好遠,處理人的問題好麻煩

你可能會發現,因為距離變遠,跟人溝通變得要多花很多時間成本。 

也許平常不是沒有這些問題,只是先前距離比較近,至少偶爾遇到的時候,還可以用旁敲側擊的方法調適,但現在疫情因素無法出門,很多事情「沒有主動處理,就真的沒有後續了」。

〖具體建議〗

1.設立生活的界線與步調

|劃分物理空間:在可行的範圍之內,試著劃分工作與生活區。

|留給自己自由時間:如果對於生活瑣事感到煩悶,試著在處理瑣事的中間留一些時間空白,用五到十分鐘什麼都不做,好好與自己相處。

|用儀式感建立生活步調:一個人的時候,特別容易失去時間感。可以藉由一些簡單的小儀式,調整生活的步調。比如開始一天的工作前,先泡杯咖啡或者運動冥想。

關於建立生活的步調,提供簡單的思考問題
-現在的生活裡面,哪些是屬於上班時間?哪些時刻是屬於個人休閒時間?
-如果要用一些簡單的儀式預備上班/下班,那會是什麼?

2.除了顧身體健康以外,記得社交也是生活的必需品!

現在一個人能做的事情很多,舉凡看劇、玩手遊、聽podcast。雖然每個人需要社交的頻率跟深度不同,不過一個人跟自己相處久了,偶爾還是會需要跟真實人類講講話的!顧好自己的身體及心理健康,是每個人在疫情期間的祝福。如果真的需要社交,就約你想念的家人朋友,來場溫馨的視訊或通話吧!

可以跟家人朋友聊聊的有趣話題
-疫情至今,最開心/痛苦/後悔的事是什麼?為什麼?
-我們的哪一次出遊讓你還想再去?為什麼?
-解除警戒之後,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會是什麼?
-如果世界末日要來了,你最想完成的一件事?
- 如果現在可以讓你有任意門到一個地方,你會想去哪裡?

3.聚焦在「能做的事」,找回人生自主權

一個人在家,掌握人生的機會變多了!也許可以透過選擇今天吃什麼、開啟新的興趣嘗試,或者協助親友網路訂餐等,讓自己有「選擇與做決定」的感覺,也能舒緩受限制的焦慮感。

提供幾個思考問題
-對於不能出門,我的感受為何?(痛苦、受限制、難受等等?)
-這個感受可能來自於什麼?是否讓我們聯想到過往的事件?
-目前生活中,有什麼是我們能掌控的事情?
-有什麼事情是我們立即可以去做,讓自己感覺比較好一點的?

4.創造新的連結

藉由此次距離拉開,重新理解生活中珍視的、在乎的人事物,並再次與之連結。

疫情期間許多人面臨生死交關,提供幾個思考問
-有什麼人事物是自己很重視的?對於你的意義為何?
-列出生命中重要的3個人,並試著向他們傳達感謝。
-選一個希望保持連結的對象,想想你們的共通點是什麼?

用互助的網,織起防疫的天空

這段日子辛苦你了!無論職業、性別、年紀,其實每個人都因為這次疫情受到了影響。有些影響看得見,而有些影響不為人知。如果有餘韻,就多遠距關心別人吧!分享一點溫暖,在嚴峻的防疫時期,讓台灣成為充滿善意的島嶼!

文/雞湯來了陳世芃

圖/雞湯來了特派員黃子芸,照片素材由蔡季葦提供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