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居家生存指南】疫情期間,慌亂世界如何穩定家庭生活?親子關係減壓,從有效溝通開始

2022-08-03更新

 後疫情時代來臨,時而確診數暴增,時而緊急停課、停班,時而更多假日需要待在家中。這段時間,辛苦身為「家裡大人」的你了!面臨新型態的生活,努力尋找大人與孩子生活作息的平衡,努力減少相互干擾,督促孩子寫功課、遊戲玩樂,又要安排規劃親子休閒活動。

 不過,看似生活爆炸的期間,其實危機就是轉機。我們可以透過了解身心結構,在世界紛亂之際,培養孩子「自律及穩定」的應變能力!

防疫生活爆炸,從何開始培養自律好習慣?

如何在紛亂的生活中創造自律自主的能力?
那不可不知人類大腦最神奇的地方之一:「前額葉」!

 人腦的「前額葉」掌管高層次心理發展,如:理解情緒、溝通、專注力、控制自己與組織能力,是決定一個人如何管理自我的重要樞紐。前額葉的發展時間很長,可以從嬰孩時期一直到成年前期,青少年期也是黃金期,甚至成年後能力還會緩慢上升。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練習,為孩子日後的社交、認知、學習奠定基礎與成就。

 開啟前額葉的運作,提升一個人自主管理的能力,需要「穩定、安全的環境與關係」來培養自律、自主的習慣。所以換個角度來看,疫情期間不用外出、外在環境因子的刺激大量減少,長時間待在家也就代表「外來變動」相對少,正是培養孩子自主自律的好時機。

用「穩定」與「練習」開啟前額葉

 混亂的時期,更需要穩定的身心!具體來說,以下提供兩大技巧,幫助孩子養成自律與專心的習慣,也訓練孩子「前額葉」的運作機能:

技巧1|建立「穩定作息」,創造「我能」的自信

 眾多心理學研究讓我們理解到,人的大腦喜歡「習慣」。透過習慣,我們感到安心。疫情期間是相對不穩定與變動的時期,此時,首先掌握生活中能控制的要素,建立「我能感」更顯重要。

 藉由習慣,我們也能創造新的學習循環,進而帶來進步與改變。培養新習慣最容易的作法,正是在一項熟悉的任務中,從熟悉的開頭與結尾嘗試做一點點改變。

 舉例來說,在培養孩子成為自主自律之前,可以先透過討論,與孩子共同規劃出在家上學(工作)及生活作息的時程安排。建立全家共同的作息規律,讓親子的大腦在穩定的作息基礎上,慢慢建立新的習慣。

相關推薦:創意儀式感,拯救親子溝通危機

技巧2|創造「練習鷹架」,養成「自主」的習慣

 大腦需要機會,才能練習前額葉功能。防疫期間長時間待在家,很適合孩子學習自主規劃生活,練習自己承擔責任。家長可以用漸進式的「搭鷹架的教學引導法」,亦即:一開始設定目標較低的指令,後續待孩子能力增加後,逐漸提高期望,並同時減少協助。

 例如,若終極目標是讓孩子自行規劃6小時的假日活動,第一週與孩子「共同討論」週末活動;第二週維持共同討論形式,但釋出2小時讓孩子自行規劃;第三週回饋上週計畫,並讓孩子決定本週自行規劃的時間;而後循序漸進,增加自主規劃或是開放更長時數,逐漸朝向孩子自主。

延伸閱讀:從孩子發展弄懂自律的妙招

為親子關係減壓,從有效溝通出發

 面對緊迫的壓力,前額葉皮層會降低效率,身體可能產生「戰或逃」反應,或是「不考慮後果的行動」。研究發現,協助前額葉克服難題的方法之一是:與人建立「穩定的關係」。因此,無論是防疫期間的焦慮不安,或是孩子在學習「養成新的好習慣」過程中的壓力,陪伴孩子、回應需要,經營「關係」更顯重要。

 面對逐漸長大,開始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我們可以參考學者Stell的提出親子溝通的遞進層次,利用「先談天,再談心」的原則,關心但不過度干涉,培養溫暖而穩定的關係,在信任與情感的基礎上,於孩子需要時提供合適的資訊指引。

當朋友聊天|談天式親子溝通

 不受限於時間/空間/事情/話題,是最常使用、容易使用的溝通技巧,可以做為親子溝通主要基礎,幫助建立更高層次的親子溝通的重要性,是建立和增進良好親子關係的方法。

【具體提問參考】
-今天學到了什麼?
-今天有發生什麼好玩的事嗎?
-可以從回答延伸一些細節,如:和誰一起?玩的時間多久?哪邊讓你覺得好玩?但要小心避免「審問」
-你覺得疫情期間在家上課,跟之前去學校有什麼差別嗎?好玩/不好玩的點是什麼?

再累積情感|談心式親子溝通

 家長可以在覺察到子女受挫折/情感困擾/行為問題適時提供協助與支持。要注意的是,家長需要有前述談天式親子溝通的基礎,並保持開放溝通的心態及理性的情緒,嘗試作一位不帶評判的傾聽者,才能使談心溝通更有效。

【具體提問參考】
-我察覺到你現在好像有點(感受,如開心、難過)是這樣嗎?
-因為疫情,最近(至少一個月)可能都不能出門,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現在都用遠端跟同學視訊,感覺上有什麼不同?你覺得這段時間還有什麼聯繫感情的好方法嗎?

危機就是轉機,混亂中練習自律!

 這一波疫情所有人都辛苦了!焦慮、緊張、易怒,這些情緒在混亂的時間裡面特別容易累積。親愛的爸媽,讓我們一起深呼吸、放輕鬆,與孩子一起從習慣中找到新的平衡,慢慢練習自主自律。

因為有方法,所以有方向不慌亂;
因為懂得於前額葉共處,營造自信自主好生活。
將長時間的親子相處,變成親子情感的累積;
讓艱難的此時此刻,成為難能可貴的成長時光。

本文同步刊登於即時家教問答平台-Snapask時課問網站 

文/雞湯來了陳世芃
校稿/雞湯來了蕭子喬
製圖/雞湯來了特派員黃子芸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鍾玉玨、許恬寧(譯)(2012)。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原文作者: Charles Duhigg)。大塊文化,台北市。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11). Building the brain’s “Air Traffic Control” system: How early experiences shape the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 Working Paper No. 11. Retrieved from:https://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resources/building-the-brains-air-traffic-control- system-how-early-experiences-shape-the-development-of-executive-function/
Moriguchi, Y., Chevalier, N., & Zelazo, P. D. (2016).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 during childhoo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6.
Chapman, S.B., Aslan, S., Spence, J.S., Hart, J.J., Jr., Bartz, E.K., Didehbani. N., … Lu, H. (2015). Neural mechanisms of brain plasticity with complex cognitive training in healthy seniors. Cerebral Cortex, 25(2), 396-405.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