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不好,你還會愛我嗎?—家長成績信念如何影響對孩子的教育

2022-08-05更新

「如果我沒有考上第一志願,你會失望嗎?」

    台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描繪被升學主義綑綁的現代社會下搖搖欲墜的親子關係,劇中不乏呈現家長將年輕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並期許自己的遺憾能在孩子身上開花結果的形象。道出父母如何將對過往自己的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進而影響其教養態度。

    即使現代的父母們普遍意識到「成績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孩子會走出自己的路!」,但在大環境的氛圍與壓力下,對學業成績的執著與信念就像潛藏在心中的小惡魔。

    當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表面上說著沒關係,但對於孩子未來成就的在意與擔憂,卻體現在行動上,無法真的不在意。但可能忘記挖掘這些「在意」背後的根源,也忘了想想「什麼樣的親子關係,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呢?

親子間的無形連結—代間複製的憂與愁

「我只是想陪伴孩子,讓她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但我卻變得比孩子還要焦慮、著急,甚至不斷指責他。」

    上面這段話來自於一位母親的自白,她同時也是國內的教育學者—張淑媚。

    在面臨因為成績多次引發的母女衝突後,她開始回頭省思自己的成長經驗,重新調整自己對於成績的觀點,進而改善與女兒的關係。這些發生在淑媚與女兒間的故事,可能也正是現代父母們普遍的經驗。

    許多研究發現,父母所經歷的成長環境與受教養經驗,例如對於學業成績的價值信念,皆可能影響日後「教養孩子的方式」與「親子關係」,而這樣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現象便是所謂的「代間傳遞」。

    倘若上一代嚐過因成績而遭受評論與競爭壓力的不愉快經驗,則當其為人父母時,容易出現代間傳遞,複製這樣的成績信念,強化現在親子間的疏離與痛苦。
    相對地,也可能出現打破代間傳遞的現象,像是上一代為了避免為人父母後重蹈覆徹,主動做出改變,學習不同的教養方式,給予孩子不受成績約束的成長空間。

    然而,即使父母們習得新的教養態度與成績信念,例如能理解成績在求學歷程中的重要性,但更需看見孩子的學習態度及其他能力發展的可能性等,仍無法輕易斬斷剪不清理還亂的代間傳遞。

    華人文化重視成績與智育的價值觀隱隱作祟,愈想給予孩子空間,反倒不自覺地落入過去的束縛和框架,不小心將其勒得更緊。

    因此,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是,父母究竟是陪伴孩子行走在披荊斬棘的成長之路,抑或是在成就平行時空的另一個自己呢?在家庭的十字路口,可以選擇無意識地左轉落入負向循環;卻也能透過自我覺察與反思,右轉讓不舒服的經驗不再複製。

-圖片中,ABC每個環節都是親子關係的轉捩點-

A暴怒的大人雞,看見B孩子雞的95分考卷嚴厲斥責
B孩子雞所經歷的嚴厲氛圍、強硬要求,形成混亂卻強迫的要求習慣
C當孩子雞長大後,成為家長容易不自覺又落入了一樣的模式。當年不舒服的經驗,卻成為自己的心魔影子。

相反地,
A’如果選擇正向開朗的鼓勵,看見95分考卷鼓勵孩子的已經很努力,表現很不錯
B’孩子雞所經歷的溫暖氛圍、溫柔鼓勵,形成自信與自發努力自己的成長性思維
C’當孩子雞長大後,成為家長能較輕易地創造正向溫和的親子關係

選擇做A還是A’的家長?
是家長對自身童年故事的回首,也是家長為孩子創造童年經驗的關鍵時刻

成為父母之前,都曾是孩子—從整理自己的過去,到重整與孩子的現在   

「我想守護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同時,也想拯救當年因為成績而被壓迫、比較的自己」

    奧地利的心理、教育學家Bernfeld認為,每個教育者最先認識、也最熟悉的孩子,其實是自己曾經歷過的那個孩子。

    父母們對於孩子的想像源自過去同樣身為孩子的自己,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會有想活出自己童年的歡樂,或是解決自己成長經驗痛苦的想法。

    因此,想了解自己是如何看待孩子成績的教育觀點,父母們得先從自己身上找尋線索—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盡可能回溯與覺察學業成績的意義,或許是讓人喘不過氣的龐大壓力,或許是作為成就自我目標的手段之一。

    這樣的練習能夠幫助父母面對壓抑的求學階段,將這些不愉快的經驗加以克服與昇華,並從過去的受教育經驗中覺醒,避免無意識的教養複製。

    當父母們從覺察過去到賦予學業成績嶄新的意義,才能進一步思考自己對於孩子升學與成績議題的態度與教育觀。

給父母的安心帖—陪伴孩子成長,是放手後的並肩同行

    父母教育下一代的過程經常充滿著糾結與矛盾,若想要破除會為親子間帶來痛苦的代間傳遞,不妨從以下兩個方向著手:

處方1|讓焦慮止步,輕撫代間傳遞的傷口

    了解成績信念其來有自,能幫助父母將「自己過去的影子」從「教育孩子」的過程抽離,意識到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

    當父母安頓好自己的內在,才更有能量細心發掘並用心體會孩子的優勢,欣賞孩子正在翱翔的那片天空吧!並相信他能以自己的方式實現理想。

處方2|在親子衝突裡發現新的眼光,成為孩子的後盾而非指南針

    那些當下看似充滿負面效應的親子衝突,若能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反而能夠營造一個真誠接納、相互信任與支持的親子對話空間,了解彼此的焦慮、擔憂與努力付出,並轉化成讓親子關係加溫的相互理解與祝福。

    父母們的教養焦慮像是包裹著「愛孩子」糖衣的毒藥,夾帶著過去的不舒服經驗,容易不小心傷害了親子關係。當我們嘗試從覺察省思中接納過去的壓抑與不快,能幫助我們重整與孩子的互動方式、看見孩子的價值與可能性,進而在孩子的教育上開啟更多想像。

    畢竟,我們都不樂見親子間珍貴美好的日常互動,被綁著未來焦慮的成績所蹉跎了,對吧?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陳映羽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榮淑媚
製圖/雞湯來了特派員黃子芸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文獻
張淑媚(2020)。學業成績在親子關係中矛盾與澄清之自我敍說。家庭教育與諮商期刊,22,1-30。
Belsky, J., Conger, R., & Capaldi, D. M. (2009).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5(5), 1201-1204。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