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共通的語言不是英文,也不是中文,而是愛!
而愛的語言只有五種,每個人都有主要的愛之語,也就是習慣表達愛及容易感受到被愛的方式。因此,了解愛之語可以讓我們更懂得愛與被愛,懂得愛別人時,要用他喜歡的方式愛他;發現原來,生活中有很多人愛我,只是我還沒有發現。
愛之語是什麼?
愛之語是由Gary. Chapman 博士提出。愛之語,顧名思義就是「愛的語言」,指的是人在表達愛跟接收愛時所用的不同方式。比如說,有些人喜歡送禮物給另一半,有些人習慣為對方準備早餐。這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不同,也可以說是他們的愛之語不同。
愛之語究竟有哪五種?
把這些愛的語言分為五種,分別是: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貼心的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在這五種裡面,有無形的言語跟陪伴,也有具體的禮物跟身體接觸,我們都可能有這五種方式,只是程度上不同。每一個人都有比較習慣的方式,比如父母經常覺得:「我為孩子做很多啊!我都有幫孩子報名很多課程,也都幫他們處理好所有事情」,但也許孩子更喜歡陪伴帶來愛的感受。這不是誰的對錯,只是不同而已。想一想,孩子喜歡鼓勵跟稱讚,你喜歡擁抱,這兩者有誰優劣嗎?
了解愛之語的好處
愛之語其實就是幫助彼此關係加分的方式,不管做哪一種,在適當的時機使用,都能對關係帶來正向影響。單一行為也有可能有很多種愛之語內涵在裡面。比如說某位媽媽為孩子準備了生日會,召集了孩子最喜歡的親朋好友到家裡為他祝賀,這可能同時涵蓋了兩種以上的愛之語,用實際「服務的行動」準備生日會,並與家人一起度過「精心的時刻」。
我們可以想像每個愛之語都是一種「受器」,如果能「適才適性」,也就是用他喜歡的方式愛他,他接收的比例會比較高。因此,家人或伴侶之間若能多了解彼此的愛之語,有助於幫助關係提升。想像一下,一個喜歡聽肯定的言語的孩子,自信心低落時,你用具體的方式鼓勵他,可能遠遠比默默為他打理好生活瑣事更令人感動;一個喜歡用肢體接觸感受溫暖的孩子,在獲得比賽優勝時,可能更需要家人給他大大的擁抱跟親吻。
愛在他的需要上
了解你的家人的愛之語,知道如何愛他,讓他感受到愛。也可以試著讓對方了解你的愛之語,鼓勵他多表達愛,讓你們的關係更緊密。理解彼此的愛之語有不同,不是要責怪雙方的差異,而是用適合的方式去愛對方,達到平日經營家人關係的效果。
我們在此提供愛之語的測驗。非常歡迎大家可以坐下來和家人或伴侶一起進行測驗,了解彼此的愛之語。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測驗編修/雞湯來了張芸慈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給我5個拍手↓↓↓,支持雞湯來了繼續轉譯創作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