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豐原高中親子工作坊

 「原本我覺得擁抱是每天必備的,但剛剛活動中,我看見青少年比較抗拒擁抱,可能只要搭搭肩他就會感受到被關愛了。」如何在自己喜歡的方式,及孩子能舒適的狀態中傳達愛,這個媽媽在活動中看見了……。

 有些家長總覺得孩子上了高中常常把自己關在房裡,很多孩子都覺得爸媽都不懂自己,但其實不論家長或孩子,總是希望被愛、被理解,只是不知如何踏出那第一步。雞湯於10月6日在臺中豐原高中帶領親職教育活動「《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 親子關係從認識彼此及愛開始」透過遊戲增進親子間的互動,也使他們從中更瞭解彼此的心聲。

親子地圖—深度探索彼此的「心大陸」

 親子地圖是針對親子互動設計的遊戲,分為四大區,每區都有約5個題目:

日常區-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爸媽的生日、孩子最常喝的飲料……看看對彼此的日常關注程度有多深?

喜好區-接著進階,彼此的喜好,喜歡的電影類型、喜歡的禮物……感受對彼此內心有多瞭解?

回憶區-再來是與對方的互動回憶,最喜歡的一個特質、最欣賞彼此做過的一件事……一起回憶美好的互動過程。

未來區-最後進到未來夢想,退休生活、理想科系……和你一起展望未來。對於家人對未來生活未完成的渴望,往往需要一個特意去聆聽的機會。

 每對親子是一個隊伍,向大富翁一樣骰骰子移動到要回答的題目,接著倒數10秒寫出答案,默契大考驗。有親子一路過關斬將,順利一起走到了未來區,「我們平時都會聊,所以知道他未來想要當警察」;也有親子在未來區時停頓較久,正好藉此瞭解彼此。

 更了解對方的瞬間,總是又驚又喜,「我最喜歡穿白色的衣服,但孩子說的也對,因為要做事穿白色怕會髒,所以他可能很少看我穿白的」、「原來你喜歡的歌手是JJ」,幾位參與者驚訝叫到!

 「可以再抱久一點嗎?」已經忘上一次擁抱是什麼時候了,一位媽媽抱著孩子,笑得很開心、很享受…….,忍不住提出抱久一點的要求。原來很多媽媽都很渴望與孩子擁抱,就算多10秒都很滿足。透過活動中的任務,親子有機會用平常忽略的方式表達愛,稱讚鼓勵、擁抱安慰。

愛的通關密語-找到最適合彼此愛的語言

 不論是爸媽對孩子的關心,或是孩子對爸媽的依賴,都可以將其命名為「愛」。而平時大家如何表達愛?寫下「對方做什麼會讓我開心?」、「我做什麼會使對方開心?」再與同桌夥伴一起歸類。

 歸類後發現,爸爸媽媽和孩子偏好的愛不太一樣,在爸爸媽媽的回應中,看出想要與孩子有更多的互動時間,陪伴、分享、幫忙及肯定;而孩子們想要陪伴、支持還有禮物。

 愛,到底為什麼不一樣呢?著名《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一書的作者蓋瑞‧巧門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愛箱,也有習慣「被愛的方式」,當這個愛箱被滿足時,我們會感到安心、信任。然而在愛的世界中,若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也不瞭解對方的語言時,就算彼此講的再努力,我們仍然聽不明白對方在說什麼。

 那麼,怎樣才能不漏接「愛」?必須先瞭解彼此「投出愛」及「接受愛」的語言,分為五種愛之語,現場大家測測自己的愛之語,了解自己喜歡接受愛、擅長表達的愛語。每位親子都很認真去記住每種愛之語;猜猜對方的愛之語。

 遊戲過程,大家充滿歡笑,時而尷尬時而驚嘆,這就是遊戲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拉近親子關係,有家長回饋「平時沒有機會思考這些問題,這個機會更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避免親子同在一個屋簷下卻不了解對方,避免愛錯方式大人孩子都痛苦。只要愛在對方的需求上,多觀察,多嘗試不同的方式,才能找到適合大人也適合孩子的相處之道。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