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的關係,還有沒有救?

2022-07-15 更新

-從《金鐘54好戲》透視我們與「家」的距離 #習慣篇

 「改變自己比較容易」-《我們與惡的距離》劉昭國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演出隨機殺人事件發生後,各個家庭裡的故事,其中喪子的喬安和老公昭國在前6集中總是說不到三句話就開始唇齒相譏,尤其喬安更是一再拒絕溝通,為何在第7集,竟有如此大的轉變,喬安竟主動幫昭國做便當?

image.png

 婚姻諮商完後,昭國回家用溫柔的語氣對老婆喬安說了一串話,「謝謝你,謝謝你在我工作不穩定時扛起養家的責任,過去我對你的工作領域有些批評或攻擊,我跟你道歉,下次不會了…」

 總是針鋒相對的昭國與喬安,平時說沒兩句話就吵架,昭國怎麼願意如此溫柔地說這段話?疑惑的同時,你有沒有發現,聽完這句話的喬安,雖然語氣還是冷冷地,但「眼神」改變了,變軟了,語氣也緩了下來,不再那麼高亢刺耳,彷彿開始考慮卸下長期穿著的盔甲。

換種方式說話,就是改變的契機

 關係是「互動」出來的,「家庭系統理論」把家庭視為由婚姻、親子、手足等次系統組成的,而每個次系統的關係模式是系統裡的人「互動」出來的,一個人的改變必然牽動另一個人的改變,所以當《與惡》裡的昭國開始改變說話方式,喬安或許不會立刻翻轉態度,但是慢慢開始嘗試用比較接近老公剛剛那段話的態度回應,嘗試脫下刺蝟武裝的兩人,開始能夠靠近。

 過幾天,喬安接受了昭國重回戲院的邀請,第一次和老公說出自己真正糾結的是「怎麼可以讓天彥一個人」的自責和愧疚,也終於不在假裝自己沒事,那一句「我過不去」逼哭多少人,哭的是喬安的揪心、哭的是他們終於能夠相擁說出內心感受。相擁之後,他們開始和解,喬安甚至主動改變習慣,還為昭國做了便當…

我們與惡.jpg

改變自己比較容易,從我開始啟動幸福

 一個人,可以啟動一個家庭的改變,誰都想要有著幸福的家庭,但幸福或許需要多一些努力,如果家庭的味道是由你我他組成的系統調味著,那不妨試試從自己開始改變吧!從最日常的「說話模式」做起,為家添入幸福滋味:

1.用溫柔的語氣說:如果和他對話總是容易抓狂,那麼下次和他說話前先深呼吸,吸~吐~十秒,並先想好台詞再開口;說的時候,不管中途對方有何反應,都先堅定地用溫柔語氣說完。(就像昭國即使接收到喬安冷冷地回:你什麼意思?也沒有抓狂,而是繼續溫柔地說)

2.說肯定對方的話:被肯定總是開心的,誰都需要努力被看見。嘗試找一件事情肯定對方,說出對方具體做了些什麼,以及自己為何想肯定對方,這樣的肯定聽起來比較中肯,也比較實在。(就像昭國肯定喬安過去為家庭的努力,且為過去自己的批評道歉)

3.善用「我訊息」:用我開頭的句子把內心感受或期望說出來,記得說的重點是自己這麼想的原因,而不要把矛頭指向對方。(就像昭國說出自己的期待是喬安能夠和他一起完成心理師出的作業)
具體作法:不一樣的親職教育!親子一起學,讓愛不漏接-親子工作坊活動現場

延伸閱讀:《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可不可以理性一點談事情?

image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崔詠欣、黃庭偉、王依婷(2012)。初探家庭次系統中的婚姻、親職、親子次系統之交織關係。家庭教育雙月刊,37, 41-53。

分享此文至

One thought on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的關係,還有沒有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