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童話崛起,敘事軸線變得多元,看完電影我們不再只記得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開始去挖掘更多的彩蛋議題。今年秋天,新童話《黑魔女》《冰雪奇緣》上映續集,這兩部電影共同談到了「保護愛人」的課題,電影中他們選擇的方式或許失敗、或許成功、或許經歷失敗後成功……;而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親愛的人,也常常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在保護對方。
但,究竟什麼樣的做法才是「真正有效的保護」?一起來看看電影與研究發現了什麼?
(以下為避免暴雷,劇情描寫以第一集內容為主)
「面對最愛的人,我們替對方隔離危險,卻終究失敗」
《黑魔女1》劇中梅菲瑟在和奧蘿拉產生感情後,開始想避免單純可愛的女孩受到傷害,若無其事卻用盡魔法試圖保護奧蘿拉;當奧蘿拉忽然跑回人類王國,國王為了保護孩子,也選擇將孩子禁閉於房間,試圖替心愛的孩子隔絕危險,然而奧羅拉終究還是被紡織機扎破了手指,沉睡過去。
《冰雪奇緣1》的艾莎在發現自己的魔法威力後,因為害怕傷害她最愛的妹妹,決心將自己與妹妹隔離,不相處也不解釋,甚至一度遠走高飛將自己關在冰雕高塔。即便妹妹穿越暴風雪來找艾莎、表達自己想一起共度難關的意念,但艾莎仍選擇逃離。
上述無論是親子、手足的關係,劇中人物在面對在乎的人時,都傾向用自己的方式為對方隔絕危險,認為對方不要知道、不要碰上就好了,然而千算萬算總算不盡所有的機關。這些她們愛的人,還是都遇上了這些「危險」,而且遇上時都毫無警覺或辨識能力。
「隔離不了的危險,卻在真實面對後克服」
不過,安娜和奧蘿拉雖然受到了傷害,最後他們卻是化解危機的關鍵角色!奧蘿拉在看見黑魔女對自己的「真愛」(延伸閱讀:《黑魔女》《冰雪奇緣》帶我們看:不一樣的「真愛」)之後,勇敢挺身而出,解救仙女教母(也就是黑魔女)的翅膀。冰雪奇緣的安娜在弄懂姐姐艾莎的魔法與害怕後,也不再怪罪姊姊,甚至在結局成為救姊一命的關鍵人物。
安娜、奧蘿拉這兩位原本備受「保護」,卻經歷「受傷」,而後「勇敢克服困難」的經歷,或許正在告訴我們:人,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勇敢;比我們以為更有能力面對「危險」!而且,了解危險的真實樣貌、理解困難的來龍去脈、和旁人討論因應之道,很可能比一味隔離保護來得有用!
最有用的「保護」是:有知識與技能
上述雖然是電影劇情,但真實世界的「危險」也有相似的道理。許多研究共同發現,在面對霸凌、暴力、性侵等危險情境時,學習過相關知識、練習過相關因應技能,是最有效的保護因素。
關於人身安全的議題,學者Wurtele和Owens曾將406位學齡前的孩童分為有受過人身安全技能培訓的實驗組,及未受訓的控制組,並做前後測進行比對。發現有參與受訓的孩童在後測確實有更高的個人安全知識與技能,男孩與女孩的效果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訓練對象是學齡前如此年幼的孩童,都有確實的學習效果。
針對不同對象,在Tang及Lee的研究中,針對77位中國具有輕度智力障礙的青少女(11~15歲)進行有關性暴力的假設情境練習,發現適度與性相關議題接觸後,研究參與者更能夠較準確地識別不當行為,雖然不一定能完全使自己避免性侵或性虐行為,但研究者經統計(迴歸分析)發現是否具有性虐待相關知識,是個體能否自我保護的最佳預測指標。
也就是說,雖然不能說了解過相關概念能完全避免危險,但學習過、有意識、有警覺,確實是最能讓一個人具有自我保護能力的方法,也進而提出及早「預防」,不怕觸碰這些「敏感議題」,勇於創造教育機會的重要。
另外針對台灣的研究,黃馨慧和黃蘭媖則針對488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探討「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和人身安全教育」的可能成因(預測因素),經由統計(階層迴歸分析)發現,照顧者若以較為正向的教養態度,且時常關心子女、與孩子共同討論問題解決策略,是提升子女解決問題、人身安全能力的重要關鍵因素,也能提升子女的自我保護意識。
透過《黑魔女》與《冰雪奇緣》電影故事,及上述三篇有關個人安全的統計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當我們想要保護最愛的人,最好的方法是和對方一起及早把可能預想的情境攤開來討論,預備相關知識以培養危險的靈敏度與警覺性,練習相關技能以在危險時具備自我保護的反應能力。
因為深愛,所以我們想要保護;但別因為害怕,而選錯了保護的方法。
讓我們一起練習和故事中的安娜與奧蘿拉一樣,勇敢直視危險,最好的保護法不是替他擋下所有的風雨,而是讓他有為自己撐起傘的能力。
2 thoughts on “《黑魔女》《冰雪奇緣》帶我們看:如何保護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