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55】可以不要管那麼多嗎? —從《糖糖online》看青少年心中的「父母管教權限」

2022-08-02 更新

 《糖糖Online》一劇中,小文是資質優異的跳級生,受到父母嚴格的管教與極高的期待。在班上雖然和同學有些疏離,但卻受到欣恬溫暖的照顧,讓她有同儕歸屬感、開始勇敢做自己。夾在父母親與朋友之間,小文總是感到十分為難,甚至在媽媽誤會她交男朋友時,跟媽媽起了衝突。

「說實話!」
「是要說什麼啦!」
「我跟妳爸都看到了!那男生是誰?你們在談戀愛嗎?」
「妳在說什麼啦,就沒有啊!」
「妳覺得我能相信妳嗎?你學會說謊欸!」
「我說沒有就是沒有妳聽不懂喔!」

 青少年階段因為身心理的成長變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不認同父母的權威(延伸閱讀:青少年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對於是否要「服從」於父母的管教,青少年的心裡有不一樣的定奪—研究發現,對於青少年而言,他們心裡存在著「父母的管教權限」,尤其對於「同儕關係」方面的事情特別敏感!

管教權限是什麼?需要密碼嗎?

 管教權限指的是父母可管教子女權力,意指在青少年子女的心中,有些事情「父母理應管教我,我會聽話!」,但有些事情「最好不要管太多,不然我會森氣氣!」。臺灣學者立基於國外研究的發現,並根據臺灣的教養文化改編,說明青少年心中的父母管教權限可細分為三個項目:有價值觀層面的「管教責任性」與「服從義務性」,以及行為層面的「服從管教」。(延伸閱讀:中西教養如何平衡?做孩子的溫柔教練!)(延伸閱讀:「民主權威」最好?中西教養風格比一比

|管教責任性:管教我,是父母親的責任
|服從義務性:即使我不認同,但我認為我有義務去服從父母親的管教
|服從管教:即使我不認同,但我會去服從父母親的管教

註:臺灣的教養文化普遍以母親為主要的管教者,因此在研究中,管教責任性指的是「子女認為母親有責任管教自己」,服從義務性指的是「子女認為自己有義務服從母親的管教」,服從管教指的是「子女會去服從母親的管教」

嗶嗶!您沒有這個「管教領域」的權限

 管教權限與管教領域是息息相關的。管教領域的意思是,在青少年心中,父母會管我的事情大概可以分成一些領域。臺灣研究者經過測試與修改後,歸類出四個管教領域:品德、生活、學習與朋友。

|品德:包括打架、說謊、沒禮貌、講髒話等做人處事的品德培養。
|生活:包括生活作息、服裝儀容、零用錢使用、休閒娛樂安排等生活事件。
|學習:包括專心寫作業、唸書、考試成績、玩電玩等有關影響學習的活動。
|朋友:包括交朋友、談戀愛、和朋友相處等與同儕有關的事情。

 研究結果發現,在管教責任性的部分,品德領域的部分最高,「學習領域」次之,再來是「生活領域」及「朋友領域」,也就是說,在青少年心目中,「品德領域是母親的管教責任」的認同程度最高,而「朋友領域是母親的管教責任」的認同程度最低!在服從義務性的部分,「雖然我不認同,但我認為在品德與生活領域有義務服從母親管教」的認同程度最高,「我認為在朋友領域有義務服從母親管教」的認同程度最低;而服從管教方面也有相似的結果。

 我們不難想像,同儕關係對於青少年的重要性,若父母親過度干涉了青少年子女的交友情形,或許也間接否定了青少年本身的自我概念,也就不難推論出為什麼青少年子女對於父母親干涉朋友領域的時候都較不認同、不想服從管教了!

 從另一方面來看,子女對父母管教品德與學業領域的服從性名列前茅,在《糖糖》一劇中也可看見,小文即使不喜歡跳級考試,也很想跟朋友相處,但最後還是聽從了爸媽的期望去參加跳級考、與朋友們漸行漸遠。

身為管教者,該如何解鎖權限?

 作為家長或老師,我們大概會覺得,就算孩子們不想我管,我也不能見死不救啊!我們的擔心是正常的,但或許可以換個方式問:「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明白我的擔心與顧慮?」首先我們必須明白,青少年孩子已經不像國小的孩子一樣可以用直接命令的方式來管教,他們需要的是「協商」!

 協商的好處是可以讓雙方明白彼此的優勢與難處,進而找到可以維持平衡的狀態或解決方式。我們可以試著依循以下的方法:(延伸閱讀:情緒冰山到底怎麼一回事?—薩提爾的溝通練習2/2

  • step1.探索事件背後的立場原因:
    一件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它背後的成因,如同劇中校長與班導師不帶批評與成見的去瞭解學生的想法與事情的經過。
  • step2.客觀陳述事實並同理:
    不論是誰都希望能被對方瞭解,同理即是溝通的第一步。
  • step3.自我心境的描繪:
    等確認後對方立場後,向對方表明自己的狀態及心境,以及希望對方同理之處。
  • step4.共同擬訂解決之道:
    最後與對方一起討論解決方法,未來遇到類似事情可以如何解決。

 青少年孩子不是故意要叛逆,而是需要一些犯錯的經驗,及耐心引領他們的大人。

圖/糖糖Online
本文受邀與泛科學同步刊登
文/雞湯來了蔡季葦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李崇建(2017)。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台北:親子天下。
林惠雅(2012)。管教責任性、服從義務性與服從管教。教育心理學報,44(1),139-157。doi:10.6251/BEP.20110815.2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