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視婚姻中的不完美 -《婚姻故事》《陽光普照》《幸福定格》走過婚姻中的艱難時刻

2022-08-04 更新

「我跟你結婚後,自己就完全變了一個人。」
「事情不是不再愛了那麼簡單。」

 近年許多電影描繪出家庭生活中的艱難,帶我們直視婚姻中的不完美,深刻而真實地帶我們看見電影主人翁歷經困難、爭吵,擁有遺憾但也擁抱希望。

  「雖然現代人希望父親有所改變,但我們基本上還是全盤接受,就算他們犯錯,我們還是愛他。但是大家無法接受母親犯同樣的錯。」

 第77屆金球獎獲最多項提名的《婚姻故事》中,妮可雖深愛老公,但在婚姻中逐漸失去自己的生活與夢想,為了生養孩子、支持老公,再也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光芒與舞台。因為婚姻或家庭而自我壓抑的女性中外皆有,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更是今日無論性別共同的課題。(延伸閱讀:相愛多年為何一夕間說散就散?)

 2019金馬獎最大贏家的《陽光普照》,阿和出事後,都是媽媽在打點一切,爸爸表面上事不關己,但默默為孩子排除困難,試圖保護孩子。直到電影最後一幕,阿和的爸媽爬到山頂大吵也大哭一場,把「內心的話」說出來,他們才知道對方原來這麼想、做了這麼多。或許因為有裂縫,才能透出陽光,攜手一起為這個家帶來溫暖。

 除了上述兩部電影,還記得去年轟動一時的紀錄片《幸福定格》嗎?導演凝視了8對夫妻的真實日常,柴米油鹽、自我與家庭、有一些未說出的真實想法,是幾乎每個家庭都正在面臨的挑戰。

 不同文化、不同家庭,踏入婚姻後都面臨了類似的難題,或許這就是婚姻真實的樣子,但並非要你我無力、害怕婚姻,更重要、我們可以著力的是:如何更有方法地走過這些隨處可見的艱難時刻?

 其實,許多婚姻關係的研究可以帶我們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在上述電影中皆可從「認清婚姻滿意曲線」、「拿捏犧牲的尺度」及「用對方法爭執」三個步驟來因應。

1.  婚姻和愛情本來就不同-認清「婚姻滿意曲線」

 學者2004年調查全台221對夫妻,其婚後的婚姻滿意度變化呈下滑趨勢,且過去國內研究也有類似發現。由此可知,婚後生活不像婚前那麼開心,是「大家都這樣」,也就無需太自怨自艾或抱怨身邊豬隊友。

 我們可以試著減少對婚後生活的粉紅泡泡,調整適當的期待,或許可以避免期待和現實之間落差過大帶來的失落。

2.  在婚姻中保有自我-拿捏「忍的種類」、「犧牲尺度」

 台灣學者針對327夫妻研究「忍」與婚姻滿意度的關聯,發現「忍」可以分為「容忍、忍耐、忍讓」三種樣態,發現只有「容忍」對自己和另一半的婚姻滿意都是正面的影響。

 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下圖針對三種忍的情境舉例來理解,「容忍」較傾向真正的理解或接受,但「忍耐、忍讓」伴隨較多自我犧牲、放棄自己想法的成分,因此長久累積下來可能反而成為壓力爆發源。國外研究也有類似發現,適度犧牲會提高關係滿意,但「犧牲代價」過高反而會降低關係滿意度。(延伸閱讀:什麼樣的人容易為愛犧牲自己?)

「說實話,所有的問題一開始就有了,但是我就順著他」-《婚姻故事》妮可。

 以後當我們為了對方好、因為愛對方,開始有忍或犧牲的念頭時,不妨自我提醒一下,判斷一下現在的忍是真正願意並接受的,還是自我壓抑?這個犧牲是無傷大雅的,還是其實長久下來自己會懊悔不滿的?

3.  好的爭吵讓感情變好-對話「說出真正的想法」

 國內外研究發現,有些家庭為了避免衝突發生,家人之間維持表面和諧,實則關係疏遠,「是否常吵架」不是區辨婚姻關係好壞的指標,雙方以何種「態度」來處理衝突,以增進關係「真正」的親密與和諧,才是關鍵。

 「有時候最不堪、最刺的一面,其實因為是我,他才會表現出來,他會在我面前摔東西,其實背後的訊號是他需要我,有足夠的信任與親密」-《幸福定格》

 「人們常常存在一個沒辦法解決的矛盾與衝突,但人在衝突之下,要用什麼信念讓彼此最後達共識,讓彼此有尊重、體諒,這是我想講的事。」《陽光普照》導演

 下次爭吵時,試試「說出自己真正想法」、「不攻擊對方」,而且「支持對方」說出真正的想法,很可能會讓配偶更了解彼此,增進彼此親密感,吵架反而成為感情變好的契機。(延伸閱讀:吵架時如何不攻擊對方?) (延伸閱讀:如何說出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

 或許生活中有些看不順眼、有些無能為力必然也正常,大聲爭吵或默默冷戰也是多數家庭中都有的酸甜苦辣。
 試著直視婚姻中的不完美,練習用適當的期待看婚姻生活,拿捏退讓與堅持的平衡,讓「婚姻故事」在瞭解與練習後「幸福定格」,關係更加「陽光普照」!

延伸推薦:如何用對的方式好好愛?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沈瓊桃、陳姿勳(2004)。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133-170。
利翠珊(2012)。夫妻關係間的忍與婚姻滿意度之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3),447-475。
陳惠雯、林世華、吳麗娟(2001)。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2),143-165。
Rauer, A., & Volling, B. (2013). More than one way to be happy:A typology of marital happiness. Family Process, 52(3), 519-534.
Orden, S. R., & Bradburn, N. M. (1968). Dimensions of Marriage Happi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3(6), 715.
分享此文至

6 thoughts on “直視婚姻中的不完美 -《婚姻故事》《陽光普照》《幸福定格》走過婚姻中的艱難時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