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家庭的光和影-《陽光普照》自癒的復原力

2022-08-05 更新

 在《陽光普照》中主人翁一家從面臨「小兒子阿和砍人」、「阿和女友小玉突如其來的懷孕消息」、「大兒子阿豪無預警結束自己的生命」一直到「菜頭出院後的持續騷擾」,屋漏偏逢連夜雨,大大小小的壓力事件,好像說好了一般,接二連三地撲來。然而,在電影中我們仍然看見這一家人持續地往前走,即使傷心痛苦卻沒有分崩離析,究竟是什麼讓這個平凡的家庭堅持下去,甚至能使生活逐漸走向平穩?

危機也能是轉機?從復原力觀點看家庭逆境

 當家庭遇到危機、生活失去平衡時,其實不一定會崩解,只要能有良好的因應、掌握保護因素,甚至能在歷經陣痛後迎來比原先更好的狀態。

 我們可以從學者Richardson在2002年提出的「復原力」模型了解這個概念。當我們面對危機、壓力事件時,原本穩定的生活會因為被破壞而進入失序狀態,經過「保護因子」後進入重整,依照不同的重整結果,可以區分出「復原力重整」、「平衡重整」、「不適應重整」以及「失功能重整」四種狀態。其中,回到原本平衡狀態的「平衡重整」與復原至高於原先狀態的「復原力重整」即是良好的重整。

 要如何達到「平衡重整」或「復原力重整」,保護因子佔了很重要的角色!保護因子可能來自家庭內部或外部,根據不同的家庭、事件、成員的人格特質,能起作用的保護因子都不一樣。

 就像是面臨「家中經濟支柱失業」時,能幫助家庭渡過的可能是外部的經濟協助;面臨「重要親人過世」時,也許家庭成員的性格、信念能支撐家庭走過;面臨「嚴重意見不合」時,家庭需要的保護因子或許就是成員的溝通能力與包容力。也就是說,當遇到危機或逆境,掌握適切的資源、特質、信念,即是家庭能否安然度過風暴的關鍵。

 常見的保護因子:

外部內部
.經濟、人力協助
.實用的建議、資訊
.人際網絡支持
.家庭成員的信念
.家庭成員的溝通能力
.家庭原有的經濟或資源基礎

如何看壓力,決定復原力

 「看待壓力的眼光」及「面對壓力的方式」其實能成為家庭重要的保護。在我們的生活、家庭中,壓力或危機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看待、面對這些事情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就如同電影中的琴姐,當「砍人事件」發生後,琴姐與阿文的反應很不一樣,阿文選擇拒絕出席少年法庭、想要以「我沒有這個兒子」來逃避,而琴姐選擇出現、面對並嘗試理解阿和的想法、與阿和溝通;此外,在小玉的養母找上門來,要他們為小玉懷孕負責時,琴姐仍然選擇積極處理,而非視而不見或責怪對方。
 我們看見無論家中發生什麼樣的巨變,琴姐都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地將事情一一解決。但其實細細回想,琴姐所做的就只是選擇「不逃避」的應對。像這樣以「正面對決」方式處理壓力,就是讓這個家庭發揮復原力,漸漸從失序狀態調整回平衡狀態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電影中,因著小玉懷孕,「成家」成為阿和想要擺脫過去、面對生活的動力。當阿和出院後,就開始積極尋找工作、下班後再到便利商店上大夜班,努力、認真地追求穩定的生活。小玉突如其來的懷孕消息,對面臨動盪的這一家來說,似乎是雪上加霜。但隨著劇情發展,這件事卻成了使阿和的生活漸漸步上軌道、開始承擔責任的關鍵。其實,事情總是一體兩面的,有時候我們看為糟透了的事情,卻是使人成長的契機。

 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一直以來致力於「壓力對人類影響」的研究,過去的她總嘗試告訴大眾如何抵禦壓力,並視壓力為對人體健康絕對有害的。但在她最新的研究中卻發現,影響健康的並不是壓力本身,而是人們看待壓力的眼光。

 Kelly McGonigal指出,壓力可能使人不健康或是更健康,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若我們視壓力為苦難、折磨、壞事,心理上的壓力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使我們的身體變得不健康、造成心血管疾病甚至慢性導致死亡;相反地,當我們視壓力為挑戰、成長的機會,人體因著壓力而產生的「抗壓機制」則能使我們的身體變得更健康、強壯。

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危機可能使家庭進入失衡、失序的狀態,但危機就是轉機,成長的過程中也往往伴隨著危機。我們無法將壓力事件、危機都一一避免,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每一次的危機與壓力,鍛鍊我們因應的能力。
 藉由一次次從失衡到再次取得平衡的過程,使個人與家庭都有所成長、更加堅韌。因著我們曾經受過的傷、我們一起度過的困境,我們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在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危機當中,照亮彼此。

文/雞湯來了張芸慈
校稿/雞湯來了蕭子喬、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Glenn E. Richardson(2002)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8(3), 307-321.Kelly McGonigal的TED talk: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GyVTAoXEU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