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55】《想見你》無法改變的輪迴?生命歷程觀點開啟自我能動性

2022-09-02更新

「就像是當我還是王詮勝的時候,
我為了要改變離開妳的未來,
我用盡了一切的努力,
可是到最後……
讓我搭上那班飛機的卻是我自己。」

 《想見你》劇中子維試圖改變韻如的死、挽回俊傑自殺,甚至阻止過去的自己搭上死亡班機,但最後結果卻依然。你是否也曾像子維一樣,經歷各種努力,卻只換來結果的不如預期,甚至會產生「如果我再早一點、再努力一點,或許事情就會不一樣」的懊悔感?

 如果時間倒轉,究竟能不能改變人生的軌跡?讓我們從生命歷程理論(Life Course Theory)來探討。

從生命歷程理論看努力過後的無可奈何

 生命歷程理論(Life Course Theory)是社會科學家們透過客觀的方式紀錄人們生命故事,說明了人的一生受到「個人能動性」以及「社會結構與他人」的影響。而就是因為當個人主宰自己生命的同時,無法脫離社會結構與他人的左右,因而產生一些無能為力、懊悔的時刻。

現在「我」的決定影響未來「我」

 解釋「個人能動性」最好的例子是,當雨萱穿越到1998年的韻如上,她可以輕而易舉的改變家人關係、同儕關係,甚至讓子維愛上她,明明「她們」面對的是一樣的人跟環境,但關鍵在於雨萱的性格、年紀、經歷,以及她出現在1998年的「目的性」,都和韻如有所差異。

 所以當雨萱面對韻如的弟弟,可以毫不留情地訓他、裝大姐救他;在面對同學時,也可以自在面對,不再把自己關起來,只做個乖乖唸書的好小孩,而這些不同的「選擇」,皆影響了1998年「韻如」生命故事的發展。

社會、他人如何左右我們的生命

 談完個人能動性,接著放大來看影響我們的「社會結構」和「他人」,其實這就像是《想見你》中的輪迴,由不得我們控制,一次次的阻攔我們的努力。「社會結構」指的是大環境背景或是該時空背景下的特定事件,例如:921大地震。使得大環境產生巨大改變,如設施損毀、學校、工廠運作停擺,甚至是家破人亡,這世代的烙印恐剝奪了個人的「選擇權」,成為無奈,但又無法改變的「命運」。

《想見你》播映畫面

 「我爸媽也一樣,表面上給我選擇的機會,但其實早就做好決定。」子維跟韻如交換「高中畢業就要移民加拿大」的秘密,說明了「他人」也會干涉個人能動性。

 每個人進行選擇時,不但會受到他人的選擇影響,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選擇,正是個人與他人生命故事相互牽動與交織,因而產生無法改變、努力也沒用的無力感。

 在《想見你》當中,雖然沒有足以改變所有生命軌跡的大時代背景,但充分展現無法逃離「輪迴」的無力,而在子維/詮勝、雨萱/韻如、芝齊/宗儒的生命故事中,他們互相牽動、影響著彼此每一次的決定與努力,更一再的穩固了這無法逃離的輪迴。

《想見你》劇中人物時間軸,雞湯來了整理

三個方法,讓我們走出生命中的無奈輪迴

 透過生命歷程理論我們理解,生命中必然會出現某些努力過後仍無奈的事件,但也可以分別從理論中的三個層面:「個人能動性」、「社會結構」與「他人」一一解套生命中的難解、不完美的無力。

1. 把握生命的選擇權:培養為自己做決定的勇氣

 過去的選擇造就現在的我們,因此當我們面對生命中大大小小的選擇時,更應該勇於為自己下決定,並且為決定負責,這代表的是:放下其他選擇,相信這是最正確的決定、不將決定權交給別人,以致於未來責怪他人

 就像在機場的詮勝知道自己將會搭上死亡班機,也有老子維的勸說和另一班飛機的選擇,他仍決定登上原班機,因為他堅定地知道自己為何做此選擇。

 而能夠做出一個好決定,取決於平常規劃思辨的能力,當要進行一個選擇與決定時,不妨試著拉長至五年、十年後的視角來看,或是問自己這不同的選擇分別會有什麼後果。思考清楚後,不論結果滿不滿意,這將會是最好的決定。

2. 化不可控為可控:將重要他人納入我的規劃中

 面對他人生命與自己交互影響,若只執著在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恐怕會使身旁重要的「他」,對於我們未來的規劃感到無所適從、不領情,不願隨之安排反而影響我們的規劃。因此當我們在規劃未來或進行選擇時,也要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一併思考於其中,例如:家人、伴侶、朋友等。

 此外,在規劃時也與他們討論,讓彼此互相了解對於未來的想像,同時也找到彼此都可接受的平衡。試想若雨萱跟詮勝在面對去上海的爭辯中,可以一起評估雙方想要的未來或是當中的挑戰,而不是堅持在自己想像中最好的安排或驚喜,或許結局將會扭轉。

3. 彈性面對意料外:在結構中肯定自己的努力

 最後,面對社會結構的無可奈何,或是突如其來意料之外的大事件,我們應該在計畫與規劃中保有彈性,在面對改變時具備機動性,在不如預期中仍然看見並讚賞自己的努力。

 正如面對無法阻止、改變詮勝登上死亡班機的子維,仍發現了那時候的詮勝比當年的他,更勇敢、更相信雨萱,發現努力雖然不一定能全盤轉變,但可能會有微小的改變。

延伸推薦:過去的我如何影響未來的我?

延伸推薦:如何把握現在,和重要他人開啟對話?

文/雞湯來了黃珮甄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Giele,Janet Z. and Glen H. Elder Jr.(1998).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SAGE Publications.
陳易甫(2018年4月24日)。緣分還是命定?從植劇場荼蘼談相連的生命與個人生命軌跡。巷仔口社會學。2020年2月14日,取自於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8/04/24/chenyifu-2/
曾慶玲(2007)。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以生命歷程理論剖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給我5個拍手↓↓↓,支持雞湯來了繼續轉譯創作好內容!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