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死亡,更知道如何活著-《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4個尋找生命意義的家庭練習

2022-08-08 更新

 死亡是每趟人生旅途的終點,也是每個家庭突然或最終必然會經歷過程。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不論家中有無掃墓的習慣,都是我們緬懷逝去家人的日子,更是一個反思生命意義的機會。每當聽聞有人意外喪生、生病離開,都讓我們不勝唏噓,更加覺得要好好把握與身邊愛人相處的日子。

 當紅在Netflix討論度很高的韓劇《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讓我們看見亡者捨不得離開、生者不忍放下,以及避而不談的悲傷壓抑。隨著劇中媽媽有復活的機會,看見了「害怕與擔憂再次失去」的心情。

《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劇照

《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逝去才更顯可貴的日常

《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劇照

我們時常被生活中瑣碎的情感所蒙蔽,未能意識到真正重要的事
意外發生的前一刻,我們無法預知什麼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

《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劇照

或許我們在世時感受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向所愛之人傾訴愛意,以及對感激之人道謝!-《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

《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劇照

 在劇中的經典台詞,我們可以發現,當意外發生、親愛之人離去,離開之人若真有靈魂對於家人依依不捨,留下來的人則要獨自面對繼續活下去的挑戰。在日復一日的思念中練習放下,不忍割捨相處的記憶,渴望再給予對方多一些愛,渴求再多一次擁抱的機會。

 其實,「無預警離去」的確對於人們的心理來說是個巨大而突然的衝擊,並非一時之間能夠調整好心情的。不過比起逝去後的緬懷、渴望挽回,若我們能在日常相處時即看見平凡的可貴,及時表達愛,便能減少遺憾。

學習面對死,即是學習如何生活

 在東方文化,談論死亡彷彿是個禁忌,許多人不願正視這個議題;因此《鬼媽媽》劇中面臨「死亡」時,不管是亡者或是生者,都不知所措。其實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循環,每段人生必經過程,值得花費心力的不是擔憂死亡,而是思考如何在這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出新的人生意義與價值。

 哲學家 Jaspers曾說:「學習如何生與學習如何死,其實是同一件事」,藉由探討生命終點的模樣,便能回頭看我們期望有什麼樣的人生故事,更能有意識地創造生命的意義價值,把握與家人、親愛之人相處的機會。生命意義的家庭練習不該只發生在清明節或忌日等特殊日子,而應該讓探討生命意義成為日常的練習,這點不僅大人適用,對於孩子而言也很重要。

屬於大人vs孩子的「死亡聊天室」

 「死亡」對於大人與孩子都是一個非常需要心理調適的挑戰,可能帶來巨大的心理失落,懊悔、不捨、拒絕接受等情緒。正因如此,「開放地談論」是很重要的,直視失落、理解死亡的真實與必然,讓我們更有勇氣與方法面對親愛之人的離去。大人可以試著用相關影劇、身邊的真實故事來練習。推薦閱讀:摯愛死亡失落何時結束?伴你走過悲傷的哀悼歷程

 至於孩童,其實他們對於生死/生命比想像中有著更多好奇與探索的勇氣,若能在孩子還小時,即在大人的引領下開放的討論生死/生命的議題,能夠讓孩子更有預備地面對生死離別,不因有人離開而過度悲傷。此外,其實孩子也是看著大人,學習如何處理或面對生離死別的,因此大人為孩子示範一個「勇敢而正向」面對生死態度也相當重要。

藉由「生命故事」媒材,為孩子建立正向生命態度

 研究指出,孩子面對親人去世,往往恐懼大於哀傷,認為從此無所依靠,甚至揣想自己也即將死去,會衍生「恐懼、悲傷、逃避、擔憂」四個常見的感受。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書中提醒「如果孩子能在開誠佈公談論死亡的環境下長大, 那麼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於太害怕。」

 從社會學習論(推薦閱讀: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觀點來看,兒童對於死亡的態度和感受,不需要有實際的經驗,即會從家人或身邊親近的人所示範的反應習得,例如爸媽、兄弟姊妹、老師、同學等談到死亡的反應是什麼,大大影響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

而與孩子談論死亡最好的方式,有兩大重點:
選材: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繪本或故事
氛圍:以正向態度討論死亡

 研究以實驗組與對照組檢測與孩子藉由故事媒材談論生死/生命議題的效果,發現在進行繪本共讀與討論後,在隔一段時間以後,能確實降低「恐懼、悲傷、逃避、擔憂」四種感受。

 藉由說/看故事,能在他人的故事中找到顯而易見和平時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進而與自身生活連結找到意義。直視與討論,能讓我們破解因避而不談、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也能更坦然地接受。

4個尋找生命意義的家庭練習

①家庭圖書館-親子共讀(幼童~青少年)館

延伸推薦具體作法:5大好處,讓繪本變教養好幫手

②家庭劇院-青少年廳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當你學會死亡,你便懂得活著 
When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如何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learn how to give out love, and to let it come in.
死亡只結束了生命,沒有結束關係 
Death ends a life, not a relationship.

相關推薦:如何更懂得「愛」與「被愛」?

③家庭劇院-孩童廳

《可可夜總會》
只有當世上沒有人記得你,才是真正的死去
永遠不要忘記愛你的家人
面對令我們糾結的家人,你不必原諒他,但你不能忘記他

相關推薦
《黑魔女》《冰雪奇緣》:真正的保護,不是隔離
爺爺奶奶會離開,但有些東西會留下來…代代相傳、還是宿命詛咒?

④家庭劇院-大人廳

生前告別式 《遺憾拼圖》連續劇
人啊,在活著的時候,就應該好好的跟最愛的人說再見,把心裡的話都說出來。
話不說出來,放心裡,就這樣走了,留下活著的人該有多遺憾。

說話是為了讓心溝通,但甚麼時候開始,連對自己都沒辦法好好的說話?
靜下心來,你會發現,好好的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相關推薦
好好說話:「我訊息」‌溫和而堅定表達出自己想法
走入我的內心深處,融化情緒冰山開口說愛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劉婉琳(2018)。從《 可可夜總會》影片-探討「死後生命」對生者的生命意義啟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141-144。
陳美如、黃啟峰(2014)。繪本教學實施死亡教育對低年級學童死亡態度之研究。生死學研究(16),77-137。
莊幸諺、周玉秀(2012)。從親人的逝去開展自我的生命意義。生死學研究,14,1-26。
黃寶靚(2009)。故事媽媽談生死-以運用繪本為例。教師之友,50(2),18-27。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