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種各樣的家:家庭大書》看見多樣的家,一樣的愛

2022-08-09 更新

-不論家是什麼樣子,都學著用愛澆灌吧!

「為什麼有些人有爸爸/媽媽,但我沒有?」
「為什麼有些人只有爸爸?有些人只有媽媽?」
「為什麼有些人有兩個媽媽?」
「為什麼有些人跟阿公阿嬤住?」

 小時候的我們,對於別人家和我們家不同,可能都有這些疑問。你的家是什麼樣子呢?你對家的想像是什麼呢?而世界上約有77億人口,有著不同的文化與價值,產生不同樣貌、不同型態、不同生活模式的家。《各種各樣的家:家庭大書》畫出家的各種可能性,讓我們對家有不一樣的認識。

 《各種各樣的家:家庭大書》帶著我們,從家庭成員看家庭結構。繪本中提到有,「大家庭、小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同性家庭、寄養家庭…」:

取自誠品網路書店之商品訊息圖片

  此繪本也「透過家庭樹認識家庭人之間的關係」;也介紹了「各樣的家的外觀」、「父母的工作型態」、「家庭的休閒娛樂」、「節日的慶祝」方式等等。

取自誠品網路書店之商品訊息圖片

 儘管每個國家、每個地區「家」的各種面向皆有所差異,但在眾多差異中,有一共同點就是:都有「愛」在當中。

繪本中描述了各種各樣的家,而臺灣的家庭型態分佈又是如何呢?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家庭組成型態包含:單人戶、夫妻家庭、核心家庭、三代同堂家庭、祖孫家庭、單親家庭以及其他家庭。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家庭(不能被分類在上述這些家庭型態的統稱),佔了8.8%的比例,約75萬戶。可見,如何面對家庭多樣性在現在的時代裡,更顯得重要。

多樣的家,一樣的愛:關鍵是家人相互陪伴的品質

 其實,國內也有些家庭型態相關的研究。研究發現,兒童的幸福感是透過「家長的心理健康與陪伴」產生影響。換句話說,當家長的心理狀態越健康、有足夠時間好品質地陪伴孩子、和孩子有更正向的互動,那麼孩子越能感到幸福。

 對青少年而言,儘管家庭的樣貌對憂鬱情緒有影響,卻不是最重要的影響原因。更大影響因素是,「暴力管教方式、生活限制與家庭凝聚力」。如果管教方式傾向以暴力態度、行為,及對孩子在生活、交友方面的限制,會讓青少年孩子有較高的憂鬱情緒。但相反地,若家庭凝聚力高,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則較低。

 也就是說,家人若能感受到彼此的支持或情感連結,甚至建立良好的互動與溝通,那麼青少年較不會擁有嚴重的憂鬱情緒。

 那麼,如何建立家人之間良好的情感連結呢?若能用對方喜歡的方式愛他,就更能讓對方感受到且知道自己是被愛的、在乎的(延伸閱讀:愛的通關密語-了解愛之語)。

 很多時候,在關係的互動過程當中,一昧地付出對關係並不一定都能帶來效益,或者是可能常常會覺得:「我做了這麼多,我們之間的距離怎麼沒辦法更靠近?」,最大的原因可能在於沒有愛在對方的需要上。

 整體而言,家人之間的「精心時刻」是家人幸福的重要因素,而「精心時刻」指的是,專注於彼此且用心的相處。因此,不論家裡成員是哪些人,或是生活方式如何,更重要的是家人之間的精心時刻與互動的方式,創造彼此被愛與支持的歸屬感,讓家成為我們在每個階段的溫暖港灣。

文/雞湯來了游子嫻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黃筱茵(譯)(2019)。《各種各樣的家:家庭大書(新版)。(原作者:瑪莉・ 霍夫曼)。台北市:維京。
行政院主計處(2019)。107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羅詩婷(2015)。 家庭結構、同儕支持、家庭關係對青少年憂鬱情緒之影響。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盧妍伶、呂朝賢(2014)。 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2),95-125。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