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 更新
李安導演:「在我的思想裡面,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

對你來說,孝順是什麼呢?給孝親費就是孝順嗎?無條件順從父母所說的話才可以稱為孝順嗎?「孝順」的意義與內涵究竟是什麼?對於年輕世代而言,「孝順」的觀念似乎不再受推崇,甚至可能覺得孝順是一種以權威壓制、勒索子女的迂腐文化。
孝的72變:從「父慈子孝」到「反孝」
其實,之所以有今日的「孝順」觀,來自幾千年來的文化演變。以中國社會歷史的演變來看,孝道的內涵其實相當多元、複雜。一起來看看從「先秦時期」、「漢朝至清朝時期」到「民國初年至今」的「孝道」內涵與意義。
|先秦時期的「父慈子孝」
周代以後,孝的倫理觀念漸漸產生。以春秋時期孔門所提倡的「父慈子孝」最為主流,父慈子孝是一種相對主義的倫理觀,也就是指「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這種互相付出、情感自然流露的概念。
|漢朝至清朝時期的「恐孝」
秦漢之後,孝道轉變為以權威為核心的順服。到了隋唐時期,孝道更逐漸走向絕對主義,也就是父輩有絕對的獨裁權,而子輩也須絕對服從,甚至出現「父要子亡,子若不亡為不孝」這樣的言論,使得子女聞孝心驚,甚至到了「恐孝」的地步。
|民國初期至今的「反孝」
民國建立以後,新知識份子認為孝道傳統不利於個人獨立性格與思想自由,有礙民主體制之建立。社會上出現許多「反孝」的提倡聲浪,針對孝道的權威面向進行撻伐。
簡單來說,「孝道」起源於順應人性、自然情感流露,經過漢唐明清歷代君王以孝治天下,轉變為對權威的絕對順從,再到民初的反孝言論,可以隱約看出孝道同時具有「自然情感的本性面」以及「服從權威的強制面」的內涵。
除了順服,更是彼此相愛
台灣學者對孝道的實質內涵進行全面性、系統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雙元性孝道」的概念,將華人特有的孝道區分出「相互性孝道」與「權威性孝道」兩種面向。每個人對孝道的想法可能都包含了這兩個面向,但是在比例上有所不同。

|相互性孝道-真情流露、相敬相愛
相互性孝道的內涵包括「由於感念父母的生養之恩,而對父母表達敬愛與關心」、「子女願意在物質與經濟上奉養父母,甚至在父母過世後仍願意給予合乎禮節的追思」,強調父母以慈心愛子女、子女以孝心尊敬並關心父母,奠基於人性自然的善良本質,即反映了孔門所提倡的父慈子孝。
|權威性孝道-犧牲迎合、順從權威
權威性孝道的內涵包括「子女壓抑或犧牲自己來迎合、遵從父母的期望」、「盡力榮耀雙親及延續家族命脈」,強調個人自主性的壓抑以及對於階級與權威的順從。即反映了漢朝至清朝時期絕對主義的孝道觀念。
整體而言,兩種孝道信念都說明了子女在行為上善待父母,但其動力來源卻有所不同。相互性孝道信念是出於主動與自願;權威性孝道則是出於被動與壓抑。
研究也指出,相互性孝道信念對個人的心理與行為發展具有正向的影響,能夠使個體較有開放性、友善性、平權態度以及同理心,也能夠降低親子衝突的頻率;權威性孝道信念對個體則是偏向負面的影響,可能使個體較容易發展出權威主義、男性優越態度,也可能誘發焦慮、憂鬱與攻擊問題行為。
測一測,我的孝是哪一種
想知道自己的孝道是哪一種嗎?圈選每個題項的認同程度,測測看自己較偏向哪一種孝道信念。

分別將奇數題、偶數題的得分加總,若是奇數題項的得分較高,則表示「相互性孝道信念」較高,反之,偶數題的得分較高,表示「權威性孝道信念」較高。
我們的「孝」不一樣,重啟世代對話
|理解我們所認知的「孝」不一樣
綜上所述,孝道的內涵不只一種,世代之間對於孝順的解讀也可能不同。年輕世代在思想上較為自由、開放,較無法順服絕對服從權威的思維;反觀,有時候家長採取偏向權威性的信念來與孩子談孝,不一定代表家長就是想要壓制或勒索子女,可能是家長自己曾經被如此對待、過去的經驗造就他的觀念。
|無論對上一代或下一代,實踐彼此相愛於日常
當彼此對於「孝」有不一樣的相信時,可以試著開啟世代對話,子輩試著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期待,父母也可以嘗試以相互性孝道的概念和子女互動。就如同李安導演所說:「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
親子之間以「理解對方對孝的解讀」來重啟對話,並「實踐彼此相愛」在生活當中的每一天。
文/雞湯來了張芸慈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葉光輝(2009)。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32),101-148。
葉光輝(2009)。台灣民眾的代間交換行為:孝道觀點的探討。本土心理學研究,(31),97-141。
卓馨怡、利翠珊(2008)。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滿意度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30)155-197。
郭德蕙(2016)。雙元孝道信念與關係性自我之關聯。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給我5個拍手↓↓↓,支持雞湯來了繼續轉譯創作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