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更新
「爸爸會努力當個好廚師…你最喜歡吃的是什麼東西?」
「你是我爸爸耶,你怎麼不知道我喜歡吃什麼?」
廣告「被忘記的餐桌」中的爸爸在媽媽離開之後,從一個不知道孩子喜歡吃什麼的「上班族爸爸」,慢慢練習成為厲害的「廚師爸爸」,也透過晚餐時間的相處跟孩子感情越來越好。不知道前者跟後者,哪個更像是你的爸爸?
務實或溫暖,爸爸的支持只有一種?
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價值觀中,爸爸是家中的工具性角色,賺錢養家甚至居家修繕樣樣精通,同時也營造出務實嚴肅的形象,教導孩子是非對錯與道德標準;隨著性別平等的發展,有更多女性投入職場就業,傳統家庭分工日漸模糊,社會開始期望爸爸能兼具情感性支持,成為願意傾聽、給予孩子溫暖踏實感的角色。
隨著社會角色期望的轉變,有些爸爸像廣告中一樣,必須改變自己慣有的模式,甚至學習新的事物來支撐一整個家庭,有的可能是工具性的能力(例如:廚藝、修繕),有的可能是情感性的能力(例如:傾聽、情感上的支持)。其中,當然也有暫時沒辦法適應改變的狀況,就有可能出現「孩子想要陪伴與支持,但爸爸不知道怎麼給」的情況發生。 (延伸閱讀:爸爸的角色養成計畫!我家「爹地」的養成結果是…?)
開始當爸爸,才學著怎麼當爸爸?
在臺灣曾經廣為人知的廣告詞「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學著怎麼當爸爸的」,體現了爸爸邊做邊學的情況,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研究指出,其實每個人在童年時就已經透過觀察學習我們最熟悉的角色:父母。「原生家庭的父親形象」其實在無形中,已經成為孩子怎麼當父親的第一堂課。
而爸爸在孩子眼中是否稱職,會決定這堂課是正面教材還是反面教材:
|楷模作用
如果孩子從爸爸那邊能獲得所需的支持(不論是工具性或情感性),會讓孩子認同並學習,成為像自己爸爸一樣的爸爸。
|補償作用
如果孩子過去從父親身上,未獲得所需的支持,在為人父時就會更努力付出,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獲得那份自己所欠缺的照顧。
現在的社會普遍希望「好爸爸」可以兼具工具性與情感性的角色,然而爸爸身在面臨角色轉型的世代,如果只從工具性角色的爺爺身上學習到「如何當爸爸」,而沒有其他的方式了解如何提供情感性支持,也可能仍會成為偏重於工具性角色,覺得賺錢養家就是盡了父親責任的爸爸。(延伸閱讀:世代教養的轉移,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
爸爸身邊的是牽手還是牽制?
不像是媽媽有既定框架影響,被期望成為家中柔軟關懷的角色,研究指出爸爸的角色形象是相對彈性開放的,跟孩子的相處可以是威嚴莊重的,也可以是溫暖慈祥的,但這樣的自由有時也會讓爸爸無所適從,除了學習自己的原生家庭,複製自己爸爸的教養模式以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媽媽!
相比其他的家人,爸爸「如何當爸爸」特別容易受到媽媽的影響,如果媽媽太過於把育兒當作自己的義務責任,則可能會出現「守門員」的角色現象,無意間攔截爸爸跟孩子互動的機會;反之若媽媽能夠給予高度支持與鼓勵,會讓爸爸更願意跟孩子互動交流,進而成為父子關係中的調劑。(了解更多:爸媽是彼此的神隊友嗎?了解「共親職」)
留存在我與爸爸身上的堅強與溫柔
不知道看到這裡,你是否有更認識爸爸的感覺呢?在那個堅韌的背影之下,爸爸之所以為爸爸,是從「他的爸爸」身上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從伴侶的眼中看見他自己的表現,慢慢變成現在熟悉的模樣。如果曾經對爸爸的表現感到不夠滿意,可以想想他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
回首檢視爸爸曾經給過我們的溫柔,或許留存在那一頓飯、一個擁抱或一次接送之中,不管他給的是工具性還是情感性的支持,都是他認為能夠表達愛的方式。我們從爸爸身上學習如何付出支持,從相處中了解自己。這些收穫在成長過程中被淘選跟吸收,終將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隨著新的家庭誕生,繼續傳遞下去。(了解更多:看見爸爸的內心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