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更新
「什麼時候才能自動自發?」
「能不能不要每次都要我喊才去做?」
「暑假就變成一坨爛泥!能不能自己有點學習動力、養成好習慣?」
讓孩子自動自發、好作息好習慣,大概是每個家長的夢想。有句話說,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不只是在孩子求學階段能幫助課業、人際等各方面發展,在孩子未來長大成人後的長久人生都有幫助。
「自律」是一件需要循序漸進的養成計畫!可以藉由「自律發展五要素」,搭配教育經典理論「鷹架式引導技巧」,協助孩子從日常小事開始改變,慢慢拓展至越來越多面向都能擁有自律好習慣。
自律,哪裡不一樣?5要素養出自律行動力
彙整國內外學者觀點,整體而言,自律的人在面對任務時會充滿自發動機、想要達成的渴望,因此在事前會規劃如何執行,讓自己在操作時能有個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自律的人並非一板一眼,而是能在執行過程中保有持續修正的彈性。若發現先前規劃有不合適之處,便能即時因應時機、地點做省思修正,調整步調後重新嘗試,直到達成任務。
一個自律的人,能有多麼不一樣?綜整上述,可將自律視為由圖中五大要素組成。便是擁有「強烈動機、擬定計畫、積極執行、時機地點、省思修正」的特徵。協助孩子養成自律習慣時,可以先挑其中一個開始慢慢引導,並慢慢遞增要素,直到具備五個要素為止。
自律養成計畫?漸進引導「鷹架式」教學
那麼該如何從0到1,循序漸進地養成自律的習慣呢?可以參考知名心理學家Vygotsky提出的「近側發展區」概念,也被後來多名學者相繼擴充研究觀點,發展成「鷹架」的教育理論觀點。
簡單來說,教育引導時,宜「一次新增一點點難度」,難度要控制在「比學習者現狀難一點,但有幫助就能學會」的狀態。這樣的做法,能夠讓學習者不耽溺停滯於現狀,又不會因難度過高,受挫而放棄學習。
因此,家長可以思考在「自律」這個目標之下,如何將上述五大要素分別採循序漸進的「鷹架」引導,將想教育孩子的目標,設置循序漸進、高度適切的學習階梯。
例如,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來練習:
|第一次先引導孩子找到學習或改變的「強烈動機」
|第二次在有「強烈動機」的基礎下,接著引導孩子為自己的「擬訂計畫」
|第三次在保有「強烈動機」並懂得「擬訂計畫」狀態下,協助孩子將計畫變成實際作為「積極執行」
|第四次在實際嘗試「積極執行」後,找個時間和孩子聊聊執行的「時機地點」,並討論「省思修正」的可能
協同鷹架模式:組裝式引導,讓孩子學得更多
在鷹架理論於教育界行之多年後,有學者進一步提出「協同鷹架模式」。特別點出多個鷹架之間彼此之間的關聯、相互堆疊的功能,也強調在此模式下學習者能夠一次學會較多相關的概念,習得更完整應用在生活中的能力。
因此,家長們也可以思考在「自律」的教養目標之下,除了「五要素」還有哪些先備、相關的能力。例如在「擬訂計畫」的同時,可能需要具備時間管理的技巧;在「積極執行」的時候,可能需要搭配「紀錄評估」的能力;在「省思修正」時具備「成長性思維」,即便未達計畫目標,也能解讀作「尚未成功」,而非「失敗」。
而這樣的組裝配套學習,能夠讓孩子在學習自律時,在更真實的情境下練習,具備更完善的周邊技能,不僅有機會學得更好,也貼近現今「素養」教育的精神,使孩子經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也懂得應用於未來人生大小事情中。
延伸閱讀:如何讓青少年孩子自律自主?用青少年「聽得懂且順耳」的方式好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