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父愛:原來爸爸對孩子的愛,藏在細節裡!

2022-08-05更新

曾有網路民調統計大家「最想要的卡通爸爸」,第一名是小新的爸爸野原廣志,第五名是我們這一家的花爸,

你認同這個排名嗎?

 爸爸有多愛我呢?想必這是許多人曾經的疑惑。如今台灣約3/4家庭中,父親仍然是擔任主要經濟支柱的角色,然而爸爸們忙碌的生活真的有讓父愛缺席嗎?

 小時候看的卡通裡,我們時不時能在野原廣志和花爸身上,看到自己父親的影子。他們戲份不多、性格天差地別,但我們都能在畫面裡感受到,他們對於家庭以及子女的親情,不過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那麼我們的父親,又將愛藏在哪裡了呢?

父親的文化腳本-是什麼讓父愛靜音了?

 一直以來,生物機制或是社會文化給予父親的角色設定,使得父親被賦予著保護及支撐家庭的天職,爸爸們被要求要像個男子漢、靠山或是做兒女的榜樣。在如此的文化腳本下代代相傳,某種程度父親漸漸成為主要負責上述等「工具性支持」的角色,因此情感表達的部分,對於某部分爸爸們而言,不僅是不熟悉且難為情的,更與他的人物設定互相衝突。

相關連結:【父親節專題】而爸爸之所以為爸爸:回溯父親的「其來有自」

父愛的台詞與獨白-何謂外顯性與內隱性父職?

 那麼父親都如何表達對於子女的關愛呢?研究者通常將父親展現關愛的情感與行為,稱之為「父職」。那麼當他扮演爸爸這個角色時,就會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父職,而這些行為就像演員劇本中的台詞與內心獨白一般,分為顯露於行為上的,和隱藏在心底的兩種表現形式。學者也由此將父職分為「外顯」與「內隱」兩種類別:

|外顯性父職(explicit fathering)-父愛清晰的台詞

 著重於父親表達關愛的「行為」,是清楚、明確且容易察覺的。例如:接送孩子、與孩子共同活動、給予情緒支持、提供資源、與孩子有良好溝通……等。

 其中,在孩子12歲之前,外顯性父職主要在「照顧與樹立子女典範」方面,孩子12歲之後則轉為「保護與精神支持」作用。像是學者訪談的父親阿鶴,在子女就讀國小時,會幫他們報名才藝班、與妻子一同督促功課;但是當孩子升上高中後,便放手讓孩子自願選擇喜歡的補習班參加。

|內隱性父職(implicit fathering)-父愛細膩的獨白

 主要反應父親表達關愛的「情緒或感受」,然而這種方式本質上是不顯露、讓人難以察覺的。例如:考慮孩子想法、對孩子感到內疚、對孩子感到驕傲……等。

 尤其在孩子成長為青少年之後,父親更習慣轉為以內隱性父職表達情感,以重視孩子的喜好、敏感地察覺孩子的情緒或牽掛孩子為主。

 研究者在台灣進一步發放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的父親們在文化影響下,外顯性父職通常以「關心與掌握子女日常生活」表達,而內隱性父職則是默默地「以子女為傲、珍視子女與牽掛子女」顯露。 

 學者進一步在訪談四位子女為高中職生的父親後,發現「尊重子女」是父親最常有的父愛表現。然而,在華人社會普遍「嚴父慈母」的親子相處形式下,孩子直覺地與嚴厲的父親產生距離感,父親也將自己對孩子的關愛放在心中,因此多數父親習慣使用內隱性的父職參與。如此一來,爸爸的愛漸漸地成為他們內心的獨白,那些直接說出愛的台詞,漸漸難以上台大聲對孩子說。

「停看聽」3步驟讓父愛有聲-用心感受父親隱藏的愛

 如同《小王子》裡的對白:「只有用心看才看得清楚,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儘管過去父親的情感很少被看見、或是被記得,但不代表父親的情感不存在。

 而我們可以如何用「心」去聆聽父愛呢?以下我們整理「停看聽3步驟」,讓我們一起聽見父親對你的愛:

步驟1|停一停步調,與父親互動相處

 研究者發現,比起送禮等形式,父親與子女的「相處時間」,是最能增進父親情感表達,並且增溫父子關係的方式。撥出時間與父親聊聊天、分享生活瑣事,都會是很好且有用的做法。

步驟2|看一看細節,觀察父愛的形式

 在緩下步伐之後,不妨觀察你爸爸習慣的表達方式,可能是不管多晚都願意接送,或是在深夜中總守著門等你回家。而我們在觀察後,也可以勇敢地分享自己被關心的喜悅。因為學者訪問受訪父親時,從他們的回答中發現,也許身為子女的我們,亦曾或多或少忽視了爸爸藏在細節的愛,或不喜歡父親的表現,又或者是不習慣與父親有所交流。這都會使得父親感到沮喪,彷彿是自己無法親近子女。

步驟3|聽一聽心聲,親子間雙向溝通

 每位父親都有自己習慣成自然的表達方式,但是我們卻能透過溝通,或是告訴爸爸你喜歡的表達形式。用更開放的性別角色觀點看待父親角色,讓父親不只是你的保護者或是管教者,他同時也是你非常親近、願意傾聽的大朋友。

 乍一看,以上的方式我們似乎都非常熟悉,然而為何我們不立即行動呢?父愛時常無聲但溫暖,但可以趁著今年父親節,主動向著爸爸邁出一步,停一停、看一看與聽一聽,也可以使用彼此喜歡的「愛之語」做出行動,說不定在你看不見爸爸的內心深處,他也正在偷偷期待你的關愛喔!

愛之語相關連結:看見爸爸的內心戲

相關推薦|找找父愛雞可夢

臉書圖、文/雞湯來了實習生蔡加柔

文/雞湯來了實習生蔡加柔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榮淑媚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張心怡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陳嘉峰(2013)。外顯性和內隱性父職參與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從文(2015)。鐵漢心中有柔情——中年父親敘說自身的父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