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更新
為什麼作業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寫?
兩個月的暑假作業,變成最後一天的熬夜衝刺?
月考、大考也是考前一兩天才開始讀,才喊來不及!
為什麼孩子每次都不能早一點開始寫作業或讀書?我們很容易認為是孩子不乖、逃避、偷懶……,但其實心理學研究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拖延」表象的背後,很可能是因為「害怕失敗」!
課業拖延症:可能因為「害怕失敗」
學者針對學生「學業拖延」進行探討,提出孩子在課業上拖延,很可能是因為被「害怕失敗」的情緒牽著走,因而不自覺「拖延」,以便讓最後「失敗」的結果有合理的理由,並不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
例如:拖到大考前一天才開始讀書,這樣考不好就不是「因為自己笨、學不會」,而能解讀成「我只讀了一天,根本來不及讀完,當然考不好」。
統計會說話:「課業情緒」影響「課業拖延」
教育心理學研究特別關注課業拖延的孩子內心世界,以「情境拖延」概念剖析孩子拖延背後的原因。此概念認為:孩子會在其過往的學習過程的「情境中獲得意義」,而此情境意義會影響其對課業的「情緒」,進而成為影響其是否因害怕失敗而拖延的關鍵。
例如英語期中考80分、期末考85分的孩子,如果被老師或家長鼓勵「越來越進步了」,孩子獲得的情境意義便可能是:「努力後有進步」,也因而對繼續學英語「有期待」的正向情緒。相反地,同樣的分數,如果孩子獲得的是師長的「怎麼講那麼多次還是答錯,不看隔壁小孩都考90幾分」,孩子獲得的情境意義則很可能是「反正我就爛啊,我就是聽不懂、學不會,永遠都比不上別人」,因而產生對學英語「排斥、生氣」的負向情緒。
臺灣學者於2016-2017追蹤約700位高中生,連續兩個學期探究學生的課業「情緒」與「拖延」狀況,並以統計方法驗證其交互因果關係,確實驗證課業情緒影響課業拖延之概念。統計發現對課業抱有「希望」、「自豪」情緒的高中生,較不會課業拖延;對課業抱有「無聊」、「生氣」情緒者,較會課業拖延。
責備拖延之前:先重新定位「課業情緒」
|探索孩子內心的「課業情緒冰山」
當家長遇上「拖延」的孩子時,可以減少責備、強硬要求孩子提早開始寫作業或讀書等「表層行為」校正,而多多挖掘孩子對於課業的「深層情緒」。利用「情緒冰山」之概念,不帶評判的好奇心詢問、傾聽孩子對於課業的情緒,了解孩子的感受與想法。
若孩子對課業的情緒為「無聊」或「生氣」等負面情緒,則可以進一步探究其背後的原因,例如:是在何時產生這樣的感覺?並與孩子討論,試著用其他思維重新解讀「情境意義」。
|培養「成長性思維」,減少「害怕失敗」情節

還記得一開始提到的,課業拖延時常是因為孩子「害怕失敗」嗎?「害怕失敗」的情緒是「定型化思維」的一種,定型化思維的人著眼於成敗的當下,認為自己能力天註定、努力也沒用、這次失敗就是永遠失敗,一次做不好就認定自己「就是不行」。
然而,「成長性思維」是與「定型化思維」相反的概念,成長性思維的人會放眼於長久的人生,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經由學習、努力不斷進步,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失敗,甚至失敗為成功之母,能夠成為來進步的累積。
因此,若想改善孩子的課業拖延症,便可從減緩孩子「害怕失敗」的課業情緒開始,多多引導孩子運用「成長性思維」想課業進度、課業表現,與孩子一起針對課業情境,練習以「成長性思維」解讀「情境中獲得的意義」,建立對課業的「正向情緒」,創造孩子對於課業不害怕、不拖延,甚至有期待、自發主動的正向循環。
延伸閱讀:開啟孩子腦內前額葉,培養「我能」自信、「自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