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莫名感到焦慮,但不知道為什麼…」、「很容易感到煩躁,對身邊的人發脾氣後又後悔…」你也會有這類煩惱嗎?
學習調適情緒、與人溝通合作,有效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看似抽象、不像國英數會定期考試,但其實是日常所需的軟實力,這就是「社會情緒學習」,在現今社會愈來愈受到重視。各國紛紛將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 Learning,簡稱SEL) 納入正式課程中,已成為教育趨勢。
透過小測驗,來測測看你的社會情緒學習分數,並了解SEL帶來的影響吧!
社會情緒學習是什麼?
SEL最初由美國的「學業、社交與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CASEL)提出,主要概念為學習覺察、調適自身情緒,同理、尊重別人,建立並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效處理學習和生活中各種問題。學習SEL沒有年齡限制,無論是小孩或大人,都可以測驗、學習這些能力!
4個層次,培養社會情緒學習力
SEL有五大核心能力,分別為自我覺察、自主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以及負責任的決定。而這些核心能力的發展,受到周遭環境、人事物的影響,如圖中教室(SEL教學與課堂氛圍)、學校(學校文化、實踐與政策等)、學校與照顧者(學校與家庭的合作)、社區間的合作(社區環境營造一致的學習機會)等。
核心能力1.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認識自己,包括覺察自己的情緒、目標和價值觀,正確評估自身優缺點,和肯定自己的價值。
相關技巧:
辨識與認識情緒
瞭解自我需求、價值觀
認識自己優缺點
確認自己價值
核心能力2. 自主管理(self-management)
有能力控制情緒,調節壓力和衝動,並能設定目標,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去實現個人目標。
相關技巧:
控制衝動
管理壓力
調節情緒
設定目標並朝目標努力
核心能力3. 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
指有能力理解、同理別人,能夠尊重不同人的背景和文化,並知道一般社會規範,認識家庭、學校和社區能提供的資源和支持。
相關技巧:
尊重他人
培養同理心
欣賞多樣性
了解他人觀點、看法
核心能力4. 人際關係(relationship skills)
有能力和不同人建立和維持良好關係,包括能有效溝通、積極傾聽、合作、解決衝突等,在有需要的時候尋求協助。
相關技巧:
培養溝通能力
與他人建立關係
協調與合作能力
管理衝突與面對拒絕
尋求協助
核心能力5. 負責任的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有能力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做決定前優先考慮道德標準、社會規範、一般常規等,並能對各種行爲的後果進行評估。
相關技巧:
分析情勢
解決問題
反省自我正確評估
做決定時能妥善考慮倫理道德
SEL有哪些好處?老師們這樣說
國外研究發現,學生接受 SEL 課程後,學業成績、人際互動技巧提升,負面情緒(如焦慮、沮喪、退縮等)降低與違規行為(如違反規則、打人等暴力行為)減少。
那麼在台灣,SEL課程帶來的影響為何呢?在台灣,許多中學教師將SEL的內涵融入綜合活動領域課程。國內研究者邀請SEL課程教學設計得獎教師,分享他們在課堂中對學生的觀察,結果與國外研究雷同,大致有以下3大改變:
實測好處1|情緒覺察能力提升,關心他人情緒
老師們分享,學生能夠了解情緒的重要、自己情緒的狀況,以及把行為與情緒作連結。另外,學生也會對別人的情緒表達關心,像是關心別人感受、表現同理心等。
有老師提到,班上有位類亞斯的孩子,過往因為別的同學不跟他玩,常常暴怒流淚,後來班上同學主動邀請他一起玩,願意為他修改遊戲規則。老師分享,「我覺得這是SEL的課程最好的地方,同學間認知到彼此的不同,會關心別人的感覺是什麼?不會一味追求公平、輸贏,可以理性的解決問題、協助他人。」
實測好處2|降低負面情緒行為,人際互動技巧提升
不少人因為不了解該怎麼管理自己的情緒,當衝突發生時,較易直接表現出憤怒,甚至口出惡言或產生肢體衝突,讓他們在人際關係上受挫。
受訪的老師們發現,SEL課程有助於降低負面情緒與行為,老師能透過課程引導學生控制自己的憤怒、焦慮,學習不亂發脾氣。有老師分享,在接受SEL課程以前,很多小孩都以為不好的情緒要忍下來,不然別人會討厭自己。「上課之後,小孩跑來跟我說,原來生氣、恐懼這些情緒需要表達出來,原本生氣的事情,說出來後,好像就不會一直生氣下去了!」
老師們也觀察到,SEL課程使學生喜歡與別人合作、能解決人際衝突、以及能保持正向溝通。當孩子不希望落單、希望能被朋友接受,但當朋友拉著自己做壞事,該怎麼應對?
「SEL的課程提出一個很有意義的反思:『你的情緒可以自主嗎?』如果可以,那就代表自己是有原則的人,就算別人用情緒來指揮你,你也可以不被影響。」
實測好處3|提高生活幸福感,保持成長思維
老師們回饋SEL課程讓學生生活中的幸福感提升,像是喜歡生活、對自己滿意、及保持樂觀。
有老師發現,當孩子愈能察覺自己的情緒,就愈能減少受同伴影響的程度。孩子不會因為對方是「好朋友」而隱瞞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者不舒服還要討好對方。情緒引導可以幫助孩子肯定自己,接受朋友,享受擁有好朋友帶來的歸屬感,而不會受到小團體的不良影響。
另外,老師們回饋到學生更能保持學習與成長思維,如學習動機提升、 能建立目標並保持努力、以及拒絕他人保持界線。
過往,許多人認為情緒教育只有少數人、有情緒困擾的人才需要,但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情緒高低起伏,透過社會情緒學習,了解自己、別人,培養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相當重要。不論人生走到哪個階段,這五大人際軟實力,值得我們一起學習,練習應用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