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MeToo 浪潮半年後,我們還記得什麼?可以做什麼?——拆解背後的「性別腳本」與「積極性柔弱」

 2023年中,戲劇《人選之人》中性騷擾的片段播出後引起許多討論,或許是戲劇引起人們討論與理解的契機,或許是壓抑許久的受害者終於找到一個鼓起勇氣的契機,從演藝明星、網紅、政治圈、學術界……,爆出一連串性騷擾、性侵事件。

「這些人為什麼不早說?」
「德高望重的人會何做出這種事?」

 受害者「不敢發聲」,社會大眾的「不相信」,背後藏著我們社會文化中對「性」的固定框架,以及缺乏討論。為了瞭解社會為何有這麼多性騷擾、性侵事件,許多加害者拿捏不當互動界線,甚至不懂自己何錯之有,而受害者當時也不知道自己是被什麼困住了,一部分的自己就卡在原地、僵住、動彈不得了……。

 過往已發生的憾事,無從改變,只能透過當事人發聲、社會輿論或法律制裁;然而,我們都不希望遇上這種事情,成為了受害人或加害人才來想怎麼辦。

 或許,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更深刻地理解社會文化中關於「性」有哪些沒說出來的「潛台詞、潛規則」,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真正的慾望和需求,並練習好好表達、好好抒發的出口。

 所有的惡與傷,想要深度破解,需要真實去理解背後生成的原理,才能從根本避免一樣的悲劇上演。因此,雞湯來了閱讀與整理許多學術文獻研究,試圖提出一個解套的可能途徑:

我們腦中有著性別「腳本」,上演著沒明說的「潛規則」

 台灣學者2019年發表的研究,深度訪談成年人在愛情關係中的互動經驗,發現異性戀中的「追求文化」,仍多由男性展開示好、博取女性芳心,而這樣長期由男性握有主動權、熱烈表達以得到對方的心理狀態,可能變相鼓勵男性為「獵人」追捕獵物(女性)的模式,造成女性為男性捕獲的資產(物化)及關係中處於被動狀態。

 該研究也發現,不只是追求階段有文化帶來的腳本,親密關係中男性經常擔任「決策者、問題解決者、保護者」,而女性則多擔任「服從者、提醒者、照顧者」,也持續上演男性較為主動或陽剛,女性較為被動、輔助性或陰柔的文化腳本。

意志不是你的意志?為什麼多數人有著類似的腳本和潛台詞?

 著名心理學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指出,人們在還沒對一件事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或做法時,會將看到、觀察到的視為「範本」。其中,媒體訊息是我們常見學習與了解社會的普同價值、常規與行為的管道。我們在還沒有情感或性的相關經驗時,多由他人楷模、媒體呈現的樣貌來形成自己初步的互動腳本。

 台灣研究以內容分析,大量統計18部偶像劇中的性別互動形象,發現在偶像劇中存在男性性格的缺失,由女性接受及包容來改變,而女性若能看出或接受男性野獸行為,能在之後獲得野獸行徑之下王子深情地呵護並且翻轉命運。

 類似的劇情也出現在偶像劇中常見的霸道總裁套路,或是以種種誤會,衝突卻以強吻、壁咚行為解決爭執,甚至感情變好、由曖昧轉變成在一起等促進角色間的感情發展。

為何有人真的覺得可以強迫對方?為何有人的拒絕很不明確?

 當性騷擾或性侵發生時,研究發現延續前述男性常為「主動者、追求者、取用者」,女性常為「被動者、情感提供者、付出者」。如此父權觀念賦予男人一種錯誤的「資格感」,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可以要求、下令女人給予特定的服務,例如要求女人展示自己的身體、提供情感勞動、給予愛、傾聽、同理、溫柔、關懷、照護,和自己發生性行為,為自己生育等。

 因此,在相關事件爆出時,男性會往「性愛」動機做詮釋,而有「看上你才……」「是不是你其實也想要……」的聯想;而女性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彼此的權力關係,我反抗、求助或爆料,會不會讓自己失去更多,或深陷更大的痛苦中。

 研究深度訪談9位曾受到性騷擾的受害者的應對方式,發現受擾女性看似柔弱、柔軟的反應,其實應被視為「積極性柔弱」因應策略,因為害怕激怒對方或承受更多傷害,因而以虛與蛇委、打太極拳、息事寧人等方式回應:

現在開始,避免更多的傷!3步驟長出改變力

所有的惡,背後常常都是不知不覺或傷痛轉移;
所有的傷,都可以從自己開始跳脫受害者情節。

看見性騷擾的行為者,在父權觀念下將自己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的成因,理解「惡背後的成因」,也看見被行為者看似無激烈抵抗背後不得已的「積極性柔弱」,理解「或許可以練習跳脫的思維」。

現況或許有著許多令人失望或難過的現象,理解如何產生這樣的社會現象,背後的文化框架、腳本,進而尋求改變的切入點。

性別平等與合宜友善的互動,是一場每個人終其一生值得練習的課題,也是一場我們需要的溫柔革命,更是孩子們所需要的教育,當孩子們看著社會上如此多的紛紛擾擾、重複著我們看劇、看他人,不知不覺習得怎麼談感情、怎麼交往時,引導孩子看見性為背後的「性別觀念意識」及「如何好好表達自己的慾望或感受」是當今教育相當重要的課題。

有了上述的理解與覺察,人們還是有情感、有慾望,怎麼辦?當「性」的議題可以被更廣泛自在的討論,我們不再只有壓抑或尋求檯面下管道兩種選擇,而可以用合宜的方式好好表達,從大人到孩子,來一場好好表達情感慾望的練習。

具體做法,從生活中有感練習
#MeToo之後,我們如何和孩子談「情感表達」?
(點擊上方連結,觀看完整專刊)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