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特輯】升學這一關,我們為什麼過不去?-打破3個常見迷思

2022-09-02更新

 又吹起了升學大考的風,空氣裡瀰漫著濃濃「壓力」的味道,家長彷彿每吸一口氣都擔心自己為孩子做得不夠多,孩子則時時怕自己做不好。究竟,這親子關係最緊張、壓力最大的時刻,該怎麼辦?如何避免在追逐成績與競爭力的洪流中迷失自我?雞湯來了整合多篇研究,提出三個常見的迷思:

迷思1:愛就是讓孩子發展得「更好」

投影片2

你聽過這樣的對話嗎?或是你也有過類似的心情嗎?

 這個問題可以從思考「關愛」和「要求」的不同開始:許多家長嘴巴上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就是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甚至,該研究統計,發現父母的教養觀越傾向關愛、關心、溫和對待子女,愈可能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認為自己要懂得「要求」孩子,讓孩子走向一條「更好」的路。 

 值得反思的是:關愛與要求兩者本身便是兩相矛盾的概念。研究指出,「關愛孩子」的心態使得家長希望自己能和孩子有充分時間溝通互動,以營造良好親子關係;相反地,「要求孩子」的心態則使得許多家長安排各式的活動和學習,最常見的就是送孩子去補習,使得孩子每天幾乎都在學校和補習班中度過,回家根本沒時間和家人互動,甚至連睡眠時間都不足。這樣又愛孩子、又想要求孩子的矛盾心態,實際上使得家長經常過度期待子女的學習成就,又失落於自己缺乏和孩子共處的時光,缺乏和孩子溝通互動培養良好關係,間接使得家長對親子關係降低信心。

 我們一起想一想,這樣的愛,是不是讓孩子喘不過氣,家長本身也特別矛盾和失落?其實「愛就是讓孩子發展得『更好』」的想法,「更好」本身即是一種不可掌握的迷思。斷開「愛孩子」與「讓孩子更好」之間的鎖鏈,回到單純的愛本身,向孩子表達關愛,孩子會更能感覺得到家長的愛,家長也能掙脫矛盾結與期待。

迷思2:補越多,就會考越好

投影片3

 其實,補越多反而有可能降低分數!從2004 年到2013 年,補習班的數量從8610 家增加至的18957 家,十年間足足增加了超過10000 家的補習班。當補習班越來越多,孩子們去學校上學,卻聽著上禮拜補習班教的進度。不僅思緒混亂,還夾雜著超過兩倍份量的作業要寫,容易變成在學校反而都在「補眠、找樂子」,變得不知道去學校和學習本身的意義是什麼,求知的好奇心也容易在學校與補習班的連環上課、寫作業過程中被消磨殆盡,失去學習的意義。

 有研究統計發現,補的科目若過多,除了帶來過度的疲勞,降低補習效果之外,還會佔用到許多複習功課與做作業的時間,因此反而會降低學測總分;另外一篇研究也指出,愈想去補習者、父母親教育程度愈高和先備能力愈強者,其補習效果可能反而有限。

 當我們考慮要不要補習,或是要補多少科時,不妨稍稍緩一緩,想一想這一科是真的有需要補嗎?補了有更懂嗎?學校加上補習班的作業量還負荷得來嗎?放學就去補習班的生活是否有喘息空間?親子或家人是否還有相處時光?先思考真實需求再決定,只補真的需要的,能帶來幫助的,才不會在「南陽街」裡迷失方向。

迷思3:非XX校、XX系不念

投影片4

 曾有研究企圖解析升學主義的根源,他指出,華人不服輸、拚到底,試圖在考試上追求翻身機會的思維,可能來自於過往科舉制度,努力有回報,翻轉出身的概念。不過該研究也指出,當今的升學主義,可能有著非理性思維,忽略當今的升學之路,已不同於過往的科舉龍門。現今雖然歷經高教擴張,高中職、大專院校數量很多,但大家心目中的明星學校的數量仍遠遠小於需求量,努力就有回報的機率實在非常低,若過度懷抱著非某學校不唸的想法,其實本質上就不切實際,是個「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的信念」會使得我們容易焦慮,對自己失去信心,覺得自己怎麼樣也做不好,唯有釐清迷思才能把自己從泥潦中拉出來。了解「明星學校供不應求」的事實,接受努力不一定就能有想像中的回報,才能避免過度強求後帶來的焦慮或失落感。

 此外,家長的管教態度也對孩子的考試表現有關連,經統計發現,家長是否拒絕與孩子商量、是否會鼓勵孩子、是否過度期待把孩子逼得太緊、家長是否在孩子面前爭執,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是否形成焦慮特質,並進而影響其壓力感受。適度的壓力能激發潛能,但過度的壓力則會反而無法發揮真實水平。

常有家長感嘆「現在的孩子都被父母捧在手心裡,盡心盡力地照顧、栽培,怎麼問題反而這麼多?」或許不要太用力,反而能創造雙贏的親子關係和學業成績。

大考之 【親子闖關】4個練習

 家長可以參考下面步驟,和孩子一起走過這大考前夕的緊張時刻,當在關鍵時刻親子的心能夠靠近,成為孩子面對困難時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將成為親子關係的一大禮物。

練習1|家長先舒緩一下自己的情緒

 雖然考試是孩子在考,但家長會跟著緊張也是很正常的,畢竟孩子是我們心中非常重要的人;不過,在我們跟孩子聊之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一起深呼吸~吸~吐~一分鐘過後,帶著平和的心情,走向孩子。

練習2|為孩子的努力拍拍手

 接受鼓勵的孩子會更能帶著正向的心情面對,用具體的方式給予孩子鼓勵與肯定,試著用「我覺得你很棒,你已經努力了這麼久,歷經了__(時間長短、重大事件)_,我看見了你的努力,我對你很有信心」,給長久努力的孩子拍拍手!

練習3|聊聊真實的需要和心情

 家長和孩子不妨花一個晚上的時間靜下心來聊聊天,舒緩緊張的心情,也更認識彼此的心情。例如孩子考試當天要不要吃這個、喝那個,想不想要家長「隨侍在側」,想要聽到什麼樣的「關心」;若家長和孩子有不同的想法,也可以「溫和」地告訴孩子,並共同討論彼此現階段能接受的最大共識。

練習4|準備好三個從容應對的秘密武器

  • 提早備好攜帶物品:考前一晚準備好文具、要帶的資料、備好不只一個鬧鐘,把要帶的東西都先裝好,隔天起床出門不慌忙
  • 舒緩緊張情緒:覺得緊張焦慮時,就深呼吸~ 考試時專心面對考試,不要多想,也不要花過多時間在猶豫的選項上,更不要提早對答案。考完一科就專心迎向下一科。
  • 顧好心情和身體:飲食上也要稍加留意,為了考試時頭腦清楚、不要太常跑廁所、增進心情平和愉悅,盡可能在喜歡的飲食種類中挑選相對均衡、不油膩的,且盡量是平常有在吃的,不會容易造成腸胃不適應的。

 親子一起聊,「適合」孩子興趣與擅長的,就是最好的升學之路。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韓文起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趙蕙鈴(2011)。「以子女爲中心」和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的父母教養心態與親子處境之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0,31-62。
王震武(2002)。升學主義的成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一個歷史觀察。本土心理學研究,17,3-65。
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 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顏學誠(2014)。教育與社會秩序: 解析升學主義.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7(1), 121-144.
關秉寅, & 李敦義. (2008). 補習數學有用嗎? 一個 “反事實” 的分析. 臺灣社會學刊, (41), 97-148.
劉國兆(2013)。升學主義, 學校生活與課後補習: 一群七年級國中生的課程觀。教育研究學報,47(2),73-98。
高淑芳, & 陸洛. (2001). 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