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戰火中的犧牲者?-以韓劇《夫婦的世界》談離婚對孩子的影響

2022-08-09 更新

圖片取自《夫妻的世界》劇照

 在《夫婦的世界》中,俊英身為醫生媽媽與導演爸爸兒子,原本是個乖巧、懂事、活潑的孩子。但在爸爸的生日會中親眼目睹爸爸出軌、感覺到父母正漸漸走向離婚,一直到父母真的離婚甚至反目成仇,俊英開始冷漠不語、慣性偷竊、口出惡言、打架鬧事、外宿不歸……。

 在俊英的身上我們已經看不見起初的幸福笑臉。讓我們不禁想問「原本開朗貼心的孩子去了哪裡?」、「俊英到底怎麼了?」

變質的婚姻,變壞的孩子?

 究竟父母離婚如何影響孩子?學者指出,離婚不應被視為一個「單一事件」,而是一個家人共同經歷的「家庭過程(family process)」。其實,對孩子的影響,從婚姻解組之前的爭吵、衝突就已經開始了,且會持續至離婚事實發生及離婚之後!

 這整段過程,父母之間的互動都默默地影響著孩子。從《夫婦的世界》來看,在俊英發覺父母的婚姻開始動搖時,向同學盧乙詢問父母離婚的狀況、向媽媽暗示自己不想轉學……等等跡象,都顯示出俊英不安的情緒。後來俊英所有「不良」的行為,也都反映著俊英正處在負向的心理健康狀態中。

圖片取自《夫妻的世界》劇照

 當家長婚姻變質、走向離婚,容易因為自身的情緒及議題沒有處理好,造成會使孩子適應困難的作為。台灣學者歸納,離婚的家長最常見「破壞親情」、「照顧異常」兩種狀況。

|破壞親情

 要求孩子選邊站、相互離間(灌輸孩子另一方有多不好)、禁止會面、搶奪子女……等,都是破壞親情的作為。上述的情況在《夫婦的世界》中也多次出現,而當父母出現這些行為時,孩子會卡在雙親之間左右為難、情緒拉扯,出現「夾心餅乾」的痛苦感受、這樣的挫折、無奈感,會帶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巨大壓力,兩邊不是人。

|照顧異常

 「將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自身出現精神症狀而自顧不暇」、「與前任互相猜忌而放大檢視子女」都是屬於離婚家長對子女「照顧異常」的範疇。

 就像是在《夫婦的世界》中,泰悟情緒失控而打了俊英一個耳光,將自己的情緒轉移到俊英的身上;又或者是泰悟和善雨常會對彼此說「為什麼孩子在你那邊就會變成這樣?」、「你是怎麼照顧小孩的?連孩子發生這些事你都不知道?」,這就是因為彼此的猜忌和不信任,而過度放大子女照顧的議題。

圖片取自《夫妻的世界》劇照

 在婚姻解組過程中,父母常因對另一方的不諒解、憤怒,或自身的情緒還沒有處理完全,而出現讓孩子「掃到颱風尾」的行為,進而造成子女產生焦慮、憂鬱……等心理健康的問題,甚至出現偏差行為。就如同俊英,他心裡的糾結與不安沒有出口,最終也導致他出現慣性偷竊的行為。

為了「給孩子完整的家」而不離婚,真的好嗎?

圖片取自《夫妻的世界》劇照

 進一步探討,台灣學者利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EPS)來研究「離婚對孩子的影響」,發現關鍵其實在於「父母的婚姻品質」。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感情不佳確實會為子女的帶來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態。

 然而,難道婚姻無法繼續走下去時,為了孩子也要撐著嗎?其實不然,研究結果同時也說明了,對於父母感情不佳的家庭來說,在離婚過後一段時間,子女的負面心理症狀會減少,但若是父母感情不佳卻持續維持婚姻的話,子女則會一直處於高焦慮的狀態。也就是說,父母親不和睦的感情狀況、持續的爭吵與衝突,才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原因。

圖片取自《夫妻的世界》劇照

不再是夫妻,仍然是父母

 根據上述,我們可以發現無論離婚與否,父母之間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當婚姻結束,兩個人不再是夫妻,但是「父母」的身份卻無法改變。可以嘗試以「教養夥伴」的角色,協同合作、為孩子「離婚共親職」。

1、處理自身情緒及議題

 好好處理結束的關係、調適自身心中的情緒、讓自己的生活漸漸回到軌道上是首要任務。父母親先將自己「打理」好,才能有足夠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2、合作不角力

 切割「婚姻伴侶」與「父母角色」,不讓這兩個角色在自己心中打架,以合作的方式作孩子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認同對方親職角色的價值,也接受孩子需要另一方,並且以理性的方式溝通,盡量避免前述「破獲親情」與「照顧異常」的行為,減少子女受到的波及。

3、尊重子女、注意子女的需求

 在離婚的風暴中,父母的衝突與家庭的變動都帶給孩子難以平復的負面情緒,對未成年子女而言,需要更加細心關注其心理健康狀態。因此,尊重子女的選擇、將子女的需求擺在兩人關係之前是共親職當中重要的課題。

 離婚後良好的共親職,能夠使子女感受到父母雙方的愛與關心,進而體認到父母雖然離異,對自己的愛卻沒有因此改變。如此一來,子女較不會因為單親而感覺到匱乏,且能從父母分開的悲傷經驗中復原、適應與接受父母離異的事實。

 若父母離婚後,仍能理性溝通、尊重彼此、以協同合作的方式,繼續作孩子的父母,其實也為子女展示了最好的身教,使子女在其中學習人際互動、關係處理的智慧,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當婚姻結束,兩個人的關係走向終點,過程中一定有許多無法訴說的苦與痛,勢必需要花費時間與心力去適應。重新學習單純以「家長」的角色去照顧與愛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開始就要做到與對方理性溝通、尊重其親職角色也是相當困難的,但是可以漸漸調整、慢慢往良好的離婚共親職邁進。

 不再是夫妻,仍然可以合作當家長,將離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甚至化危機為轉機,使孩子學習到難能可貴的人生功課。

相關推薦|離婚共親職,別讓孩子變成雙面人:

文/雞湯來了張芸慈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沈瓊桃(2017)。離婚過後,親職仍在:建構判決離婚親職教育方案的模式初探。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5),93-136。
陳婉琪(2014)。 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臺灣社會學刊,(54),31-73。
魏嘉眉(2012)。單親青少年子女知覺離婚父母共親職經驗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給我5個拍手↓↓↓,支持雞湯來了繼續轉譯創作好內容!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