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朋友還是當情人?三步驟教你終結曖昧關係

2022-07-15更新

 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脫魯,單身的人們不禁開始懷疑自己即將孤老終生,或跟好哥們/好閨蜜共度下半輩子……每當有人問:「身邊都沒有合得來的對象嗎?」,腦中總會浮現一兩張臉,但又覺得哪裡不對勁,然後搖搖頭心裡暗想:算了吧,又不可能。

 「這樣很曖昧嗎?下一步該怎麼做?」,一段深刻美好的愛情令人憧憬、一份搖擺不定的心意讓人充滿遐想。每個人都期待遇見自己的Mr.或Ms. Right:溫柔體貼、外貌出眾或家世顯赫,到底什麼樣的對象才是「理想情人」?

三大面向,發現你的理想伴侶

 國外學者發現,人們在決定是否進入親密關係、或正處於一段關係時,會經歷許多複雜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後才做出行動。經過整理後得出三個關鍵性的步驟:評估、解釋、調節 。

理想伴侶特質大剖析

  • 太陽:溫暖可信

上方呈現出「溫暖親和」的描述,下方則是關於「可信」的關鍵詞。此區塊主要為內在人格特質,可以預測對方能否成為稱職的伴侶或父母。

  • 磁鐵:吸引力

上方為「行為吸引力」的特質,下方則是有關「外貌吸引力」的描述。此區塊是以偏向生物學的角度,預測對方的競爭力、身心健康及後代繁衍力。

  • 鑰匙:地位資源

上方是「內在資源」的性格特徵,下方則是關於「外在資源」的描述。此區塊以現實層面為主,考量現有資源與未來可預期的發展,期望保障自己未來的經濟生活或身份地位。

 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在尋找理想伴侶時,不只考量當下的心情感受,還隱含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價值觀。比如:有一個人圈了比較多的「溫暖可信」特質,代表比起伴侶的個人魅力和經濟考量,他可能更重視未來經營家庭與生活的溫馨和諧。不妨檢視腦海裡浮現的那個人有符合自己對理想伴侶的想像嗎?而自己又有哪些理想伴侶特質呢?(延伸閱讀:那些關於我的事─周哈里窗)

愛情沒有正解公式,自己寫故事

 有時候,明明已經知道他是那個「對的人」,卻還是選擇在朋友關係停滯不前。「我已經給暗示了,他還讓我等這麼久!」、「我是不是應該要主動一點?」,每個人心裡總有一套不明說的愛情故事劇本,等著不曾排演過的主角上台演出,但難免在實際演出時,有著事與願違的跌跌撞撞。

 誰應該主動?誰又應該等待?愛情本來就沒有標準的樣子。人們心中的「浪漫故事」大多是受到童話、偶像劇或社會文化的影響,但其實,不論性別、個性,每個人都有主動追求愛情的能力與權力。在關係中真誠相對、彼此關愛與平等協商,才是愛情最重要且不變的價值。(延伸閱讀:認識我的六種愛情風格)

曖昧bye,開啟關係三步驟

 國外學者發現,人們在決定是否進入親密關係、或正處於一段關係時,會經歷許多複雜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後才做出行動。經過整理後得出三個關鍵性的步驟:評估、解釋、調節 。

1. 評估:評估對方的條件,檢核彼此的互動關係

 依據自身需求以及對於理想情人的期待,評估對方是否為值得、適合建立親密關係的對象,並檢核互動關係的滿意程度。你或許會這樣想:

我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希望能有一段輕鬆自在的親密關係,所以真誠又有幽默風趣的他特別吸引我。

雖然我們很談得來,但成熟穩重是我的理想伴侶首要條件,他的天真浪漫可能不太適合我。

2. 解釋:對關係中的事件進一步理解與解釋

 回想彼此經歷的事件與自身感受,理解事件及感受帶給你的情緒,並嘗試解釋背後可能的原因。你可能會發現:

上次相約吃飯的時候氣氛很好,感覺我和他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許多,或許我們都對彼此有些好感。

最近總是不停刷新他的IG動態,看見他的訊息突然覺得很緊張,這樣的心情難道是喜歡嗎?

3. 調節:根據上述評估與解釋的結果,調整或改變關係

 經過較理性的評估和解釋,決定維持當前關係、或是採取行動,使互動關係有所調整或改變。你可以跟自己說:

和他相處的感覺很符合我對愛情的想像,雖然我們都不完美,但我想這段關係值得更進一步!

他的外貌完全就是我的菜,可是我們的個性大相逕庭,我想我和他還是適合當朋友。

困惑,本身就是解答 

 「所以…我喜歡他嗎?」、「我們有可能嗎?」,這些問題也許你已經自問自答了無數次,但每次都只是微微一笑的否定自己。不過,如果答案比你想得更簡單呢?台大任教愛情社會學的教授孫中興,在著作《學著,好好愛》一書中提到:人之所以會對一段關係感到困擾,是因為它對你來說意義已經有所不同,而有時侯,問題本身就是解答。

 愛情一直都是生命中的大難題,值得每個人用心學習與嘗試。當你因為渴望關係而焦急不安、或因為某個人患得患失,先按個暫停鍵,問問自己:「我想要一段什麼樣的愛情?」。用理性的態度,思考自己與對方的特質和互動模式,再決定最適合自己的下一步,從容而自在的寫出專屬於你的愛情故事。

相關推薦:用桌遊拉近彼此距離

文/雞湯來了實習生林佳宜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羅仕翔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李良哲(2002 )。 理想親密伴侶與理想親密關係知識結構之探討 。行政院國家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沈怡廷(2013)。伴侶條件差距、愛情關係品質與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中興(2016)。學著,好好愛:台大超人氣課程精華,六堂愛的必修課,翻轉愛的迷思。台北市:三采文化。
游美惠、蕭昭君(2018)。當代大學生的浪漫愛想像與經驗:兼論情感教育的開展方向。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2,35-48.
Fletcher G. J.O., Simpson J.A., & Thomas G. (2000).Ideals, perceptions, andevaluations in early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Psychology, 79 (6) , 933-940.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給我5個拍手↓↓↓,支持雞湯來了繼續轉譯創作好內容!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