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更新
【超牆記者李依儒/臺北報導】全文取自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超牆青年新聞專區,原文連結
「理念相同是團隊組成的原因,我們覺得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事。」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畢業的4位25歲創業新鮮人,因為一堂必修方案課程,要把家庭教育內容轉變成實作方案進到校園或社群,而集結了團隊成員。他們從帶領教育過程中萌生創業的想法,成為營運一年多的家庭教育團隊「雞湯來了」。

雞湯來了 用知識陪你熬煮家人關係的湯頭
「雞湯來了」關注的議題圍繞在家庭、親子、情感,希望以使用者體驗出發,透過課程、諮詢、方案,從互動中解決「關係的問題」。執行長陳世芃說:「家庭關係需要細火慢燉,就算是一樣的原料,每個家庭煮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雞湯又是一個補身的東西,我們之於大家就是一個可以滋補大家關係的組織。」營運長馮治豪表示,團隊名稱由來有個可愛的故事,發想名字的時候,成員們正在吃合菜,旁邊突然有位阿姨大喊:「雞湯來了!」,大家不約而同對這4個字有共鳴,而定下這個名字。
成年子女對家庭的厭世?
「成年子女的親子關係」是「雞湯來了」今年申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的主軸,構想取自於本身成員就是在這個年齡層。陳世芃說:「去年12月在雜學校的展覽裡,我們有做一個成年子女的倡議活動,活動名稱是厭家者,發現身邊朋友對家庭都蠻有意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得到很大的迴響,因此他們好奇成年子女對家庭真的有這麼無能為力、厭世嗎?還有哪些沒說出口的話?
「有時候年輕人不是不重視家庭、也不是不愛家,而是不知道要怎麼去以實際言行表達。」陳世芃指出,一般組織在做家庭教育倡議這部分,很多時候都是在傳達一個概念,但「雞湯來了」更想做的事情是從使用者的本身體驗出發,成為幫助成年子女貼近家庭的橋樑。

找到關係中的寶藏
在團隊中執行課程的榮淑媚提到,從活動的小遊戲就可以發現家長其實都有在默默關注小孩,但他們如果沒有對話的過程,只停留在事情呈現的表面,很容易會造成誤會。她說:「我覺得溝通、看見和理解是最重要的歷程,這是我們在帶活動時會用互動方式的原因。」陳世芃補充說明,印象最深刻是有一位30幾歲的成年人與70幾歲的父親在玩親子溝通的小遊戲,過程中抽到要和對方擁抱1分鐘以及向對方說我愛你的字卡,成年人這時才發現自己長大後幾乎沒有擁抱過父親和表達情感,互動過程中數度泛淚,也引起在場其他人的動容。

成員在「雞湯」中的收穫
「理解是和解的開始。」馮治豪表示,自己接觸到這個議題後,也嘗試與家中的哥哥和母親進行溝通和理解,希望改善他們之間的緊繃關係,發現狀況有改善,讓他很是欣慰。另外,團隊裡擔任社群編輯的蕭子喬提到,在經營社群媒體初期時,不想利用聳動、焦慮恐慌的標題或內容來吸引閱聽眾,可是又擔心影響流量。在努力經營社群和利用關鍵字後,發現很多人是用搜尋引擎來認識他們,也會轉發內容、找他們帶活動。她笑說:「我發現好的內容其實也會被看見,從中也達成我人生的職涯志向!」

Young飛計畫之於雞湯
陳世芃說:「家庭教育在臺灣雖然很認真在推,但其實沒什麼人知道。」臺灣在2003年制定〈家庭教育法〉,雖然是全世界第一個為家庭生活教育立法的國家,但起步早、走得慢,大眾仍不了解重要性。她還談到,臺灣有很多在做家庭教育的組織,但都較注重弱勢家庭的族群、兒少保護,一般人所遇到的家庭問題未被照顧。因此,他們參加「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選擇新加坡作為參訪家庭教育的國家,而臺灣與新加坡也同是華人文化,所以想藉此計畫,來借鏡和學習不同國家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