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更新
「有一天,叔叔摸我的身體,我很不舒服⋯⋯」
「叔叔說,我跟媽媽說的話,媽媽會被警察抓走⋯⋯」
擷取自《蝴蝶朵朵》
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的統計,近五年來(2015-2019年)性侵害通報案件平均約15300件,其中受害者為十八歲以下者佔了65%,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受害者是未成年者。
在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也有一半以上是熟人關係,可能是鄰居、直系血親、旁系血親、家人的朋友等等,或許,我們不該只是強調「小心陌生人」,也要開始陪著孩子練習在熟人面前保護好自己。
《蝴蝶朵朵》看見孩子受性侵害的心境
繪本中,朵朵是個快樂的孩子,喜歡看著蝴蝶飛舞,身旁也有許多人會陪她玩、和她分享糖果,朵朵覺得每天都好開心。後來,她跟著媽媽一起住在市場的叔叔家,她很喜歡這位叔叔,因為叔叔也對她很好,會照顧她,也會陪她玩。
有一天,叔叔和朵朵玩的時候,讓朵朵覺得不舒服、也覺得害怕,她不再喜歡和叔叔在一起了,朵朵開始夢到蝴蝶一朵朵地飛走、開始做惡夢、說肚子痛、心情不好、只想和媽媽在一起,再也不是以前那位快樂的小女孩⋯⋯
媽媽發現朵朵不對勁,於是用朵朵能理解的方式梳理出事情的來龍去脈,幫助朵朵認知到這件事並非她的錯,也謝謝朵朵勇敢地說出藏在心裡的秘密。因為有媽媽的引導與陪伴,朵朵終於從惡夢中逃了出來。漸漸地,朵朵回到以前那位喜歡看著蝴蝶飛舞的快樂女孩。
《蝴蝶朵朵》描繪出孩子遭遇性侵害時,獨自面對加害者(住在一起的市場叔叔)的不知所措、身體被過度侵犯的不舒服,以及被叔叔威脅要保密的不安與恐懼。然而,媽媽的溫柔與技巧性地引導,讓朵朵終於能勇敢地說出口,讓這一切惡夢就此結束。
那,我們該如何察覺孩子是否遭遇性侵害呢?
「三大指標」觀察孩子是否遭遇性侵害
過去相關研究與教育部輔導計畫叢書《報乎你知── 教育人員對 「性侵害或性騷擾」的基本認知》整理出孩子遭遇性侵的指標,可分為三大類別:生理指標、精神指標、行為指標。



透過以上這些指標,可以進一步確認孩子是否遭遇性侵。如同繪本中的朵朵,睡覺時會開始做惡夢、常說自己肚子痛、變得不快樂又退縮、也變得更依賴媽媽、害怕跟叔叔相處⋯⋯若能敏銳察覺孩子的變化,就有及早介入的機會,在他們被折斷羽翼而掉落前,成為接住他們重要陪伴。
當孩子心目中那位有肩膀、能倚靠的大人
對孩子而言,遇到困難時很自然地會找自己信任的大人求助,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其他照顧者,或是老師。若孩子鼓起勇氣尋求幫助時,大人該如何回應孩子呢?
|解除孩子的焦慮
- 建立有安全感的環境
- 使用孩子懂的語言,說明談話的目的及原因
- 表現出讓孩子知道是有人關心他的
如同繪本中,媽媽用朵朵喜歡的小兔子,以和兔子聊天的情境,引導朵朵說出口。
|肯定並相信孩子的話
- 詢問過程中,保持積極傾聽與同理心
- 肯定孩子說出口的勇氣
- 讓孩子知道不是自己的錯
- 並告訴孩子會和哪些相關人士通報
如同繪本中,媽媽緊抱著朵朵,對她說:「我好高興你告訴我這個秘密。」同時讓朵朵知道自己沒有做錯事,並告訴朵朵會一起想辦法解決這件事。
|持續陪伴,並說明接下來可能會有的程序
- 讓孩子明白通報後可能要面對的流程與壓力,強調會陪伴和協助一同面對與處理
- 讓孩子了解凡是遭遇相同事件的人,都會有受傷的感覺,減輕恐懼及無助
- 再次明確地告訴孩子「你沒有錯,把事情說出來已經很勇敢了」
如同繪本中,媽媽對朵朵說:「警察把叔叔抓走了⋯⋯警察要向朵朵說謝謝,你把秘密說出口⋯⋯你好勇敢!」並強調接下來會和朵朵一起把最愛的蝴蝶都找回來。
當孩子心目中那位有肩膀、可以倚靠的大人,在他們受傷時成為永遠的依靠與避風港,陪著他們看見「雨過總會天晴」。
「孩子,你的身體屬於你自己」
預防勝於治療,為了幫助孩子成為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人,大人能在孩子一旁強調身體界線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身體自主權,孩子也不例外,對於所有的身體接觸都有說不的權利。
因此,可以先和孩子討論何謂舒服與不舒服的接觸,對於不舒服的接觸,需要勇敢說不、練習如何拒絕,同時不接受任何保密條款,並且和身旁信任的大人表達自己的遭遇,攜手讓傷害降到最低。
蝴蝶飛走了,沒關係。
有可靠的大人在身邊,就能一起把蝴蝶一朵一朵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