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界限:我們的關係,怎樣距離剛剛好?

2022-07-20更新

    談到愛,腦海中浮現的是哪段回憶、哪個畫面?是否曾經聽過下面的話?或曾有過這種念頭?

「我這麼在乎你,你為什麼不聽我一次?」
「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多,你才會這樣對我?」
「如果你愛我,就照我的意思做」

    這些話平凡得如一根細針,在還沒感覺到痛楚時,悄悄地插入心中,等發現不適時,已成為根深蒂固的刺,無法拔起。當愛有了條件,便不再單純,就像是過了保存期限的牛奶,慢慢發酸變質…而之所以會在愛情中如此不安,其實和家庭生長背景有關。

共依附者的心聲:我需要「你需要我」

    過度依賴的關係源自於「不安全感」,需要透過對方的評價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學者提出,上述的狀態是「共依附」的表現,指個體失去內在真實的自己,過度在乎對方,使關係呈現過度黏結的狀態。

    一般來說,人們身上很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上述過度依賴、關係界線不清的共依附特徵,不是二分有無,而是多寡的程度高低。人類有被肯定、被重視和被需要的基本心理需求。但若「只能」從被他人肯定、被他人重視和需要中,才能找到自我價值,則可能具備「高度的共依附」特質。

    高度的共依附者常將生活重心放在對方身上,由對方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一昧地替伴侶著想,進而忽略內心自我的聲音與需求。他們焦慮自己不被愛,但又害怕被人拋棄,導致愛得好用力。當用力過度時,愛就有了條件,這份愛,好累好辛苦。

    愛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表現方法,共依附這種過度依賴的愛,可能以愛情風格中的「犧牲奉獻型」表現出來。「我是為了你好」是犧牲奉獻型最常說的一句話,另一半是生活的重心,也是世界的中心。只要對方開心,自己可以做出任何改變。(延伸閱讀:在愛裡,你是什麼模樣?發現你的愛情風格

戀愛的模式,來自家庭流傳複製

    而之所以習慣過度依賴他人,多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研究發現,共依附者的家長,常透過貶低、收回關愛、引發孩子愧疚的手段來讓孩子離不開自己。看似孩子需要家長,其實是家長需要孩子對自己依賴,確保自己是「被需要的」。

    家長如何愛孩子,孩子很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愛伴侶,無形中將這種愛的模式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共依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容易產生不談論、不信任、不感受的特質,就像戴上面具,將自己在關係中隱藏起來。 其實,「共依附」過度黏結的核心議題來自親密關係裡缺乏清楚的自我界限,若將雙方比喻成兩個圓形,就像是兩個重疊的圓,彼此融合但缺乏界限。

改變的契機:學習好好愛的方法

    愛,是可以學習的。回想與伴侶相處的過程中,是否曾經因為對方情緒而讓自己受到影響?又或者,伴侶的愛似乎沒有愛在自己的需要上?當發現自己愛得太用力,或另一半的愛讓自己感到壓力時,試著用台灣學者整理的四個步驟重新思考愛的定位。

|整理思緒,傾聽內心的聲音

發現是改變的開始,承認自己需要改變,正視並接納過去的自己,是最困難的一步。透過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舉動,去了解、面對並接納問題。

為什麼他心情低落時我也開心不起來,明明就與我無關,我…是不是太在乎他了?

|換個角度,找到第二個方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處理的議題,學習尊重自己與他人,尊重彼此對關係的感受,允許彼此有獨立自主的空間。

他可以有產生情緒的權利,那是他的情緒,沒有人需要替他負責。

|舒解情緒,接受情緒的產生

情緒沒有所謂的對和錯,都該被好好表現。我們要做的是要表達情緒,而非表現情緒。用合適理性的方法說出真實想法,不是單純的發洩。

因為受他影響產生情緒時,我想一個人靜靜,重新思考彼此的關係。

|改變行為,經營雙方心關係

汰換不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思考並嘗試新的方法。用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經營兩人「心」關係。

以前的我會過度在乎他的情緒,會認為他的情緒是我要負責的。彼此協調之後,當情緒產生時,我們會給彼此空間、時間,處理自己的情緒。

打造「剛剛好」的關係:一段不遠也不近的距離

    關係的距離怎麼抓,才能適合雙方?距離太遠,兩人沒有交集,太近則是過度緊密,「剛剛好」的距離才是最合適的距離。「剛剛好」的兩人,彼此有點黏又不太黏、不會太近也不會太遠。留點空間給彼此,讓關係更親近、相處更穩定。

    共依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適度依賴能夠拉近彼此關係。重點是要在連結與獨立之間取得平衡,不再需要靠黏密的關係來確認自我的價值,也不需要靠關係來禁錮對方。一段「剛剛好」的成熟關係,不僅區分與他人的界線,也能建立自我與他人的連結。

    適時放手,放下執著。放手不代表不在乎,而是表示正在學習「愛與關心」。每一種愛都值得存在,只需要用對方法,梳理適合彼此的那份愛。(延伸閱讀:發現愛,表達愛。了解愛的通關密語

相關推薦:「為你好」的愛,能為感情加分嗎?

文/雞湯來了實習生黃靖云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羅仕翔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蔡淑鈴、吳麗娟(200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5(1)59-78。
邱慕美、修慧蘭(2004)。家庭親子界域與共依附特質之探討。輔導季刊,40(1),38-47。
吳昭儀、吳麗娟(2005)。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41-263。
林卓君譯(2014)。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當我們為自己負起責任,就能真正放手,做自己(原作者:Melody Beattie)。台北:遠流。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