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更新
假日的早晨、平日的午後,一群幼兒及家長捨棄休息的時間,來到鄰近的學習據點,參加家庭性教育-親子場「身體密碼大搜查」的活動。保護自己是這群幼兒園、國小低年級的孩子重要的課題,但談「保護」之前,需讓孩子們更充分「認識」自己和他人的身體,也創造一個「開口談性」的氛圍,讓「性」不再成為親子間的禁忌話題,讓性教育能落實在家庭中。
Part1「長大的形狀」親子共讀繪本《媽媽,我從哪裡來?》
活動一開始,便請現場大小朋友一起站起來,在遊戲節奏下比出各式各樣的動植物「年幼VS長大」的樣子,例如小樹VS大樹、小雞VS公雞……最後再比出嬰兒VS小朋友VS爺奶。在這個演繹生長變化的遊戲,孩子們自然體會到長大會有許多外型上的變化,紛紛說出「嬰兒很小、一直哭;小朋友會跑了;爺爺奶奶可能要拄拐杖」。
接著,現場共讀繪本《媽媽,我從哪裡來?》帶領大家進入長大過程中「看不見」的變化,從精卵結合的故事、到懷胎十月胎兒的變化、再到生產出來以後慢慢長大的歷程。讀完故事以後,透過搶答讓孩子們回顧故事中有哪些角色,「精子要游泳比賽去找卵子」、「胎兒會在子宮裡面十個月」……孩子們紛紛說。
Part2「認識我們的身體」親子協力拼出身體器官
讀完故事後,為了讓孩子們更認識自己身體裡面「看不見的地方」有哪些器官,便將現場分成約4組小隊,由親子協力完成生理男孩、女孩的器官排列。過程中孩子們問到,「哪個是女生、哪個是男生、這個器官在右邊還是左邊…」,家長也透過和孩子共同完成任務的機會,和孩子自然而然地開始討論關於「身體」的話題。
看男女身體差異時,好多孩子們說「男生有小雞雞,可是女生沒有」,而此時講師引導學員思考「男女的生殖器官不一樣,男生有陰莖/小雞雞,那女生有什麼?」「女生可以生小孩、有小孩的床」有一個小女生活力滿滿的說!沒錯,男生女生有的不一樣!都有獨特的功能。
Part3「保護自己和他人」親子共同完成身體紅綠燈
在認識自己怎麼誕生、身體有哪些部位之後,就來到了「保護自己、尊重他人」的重頭戲,每對親子都拿著屬於自己的身體人形,貼上紅/黃/綠燈的貼紙,分別象徵這裡是「任何人都不能碰/經過我同意後可以碰/普通朋友都可以碰」。
過程中聽到許多家長們問孩子,「這裡你覺得媽媽可以碰嗎?」,即使是很親的家人也開啟了「詢問」的尊重。接著再讓現場孩子們共同發想如果有人要碰自己或朋友的黃燈、紅燈區,有哪些保護自己、保護朋友的方法。
在活動尾聲,忽然有位小孩問到「老師,那男生也可以穿裙子嗎?」接著,一個小孩說「老師,妳是女生,我是女生,我也穿褲子」。孩子們的聯想力總是令人驚奇也驚喜,「沒錯!都可以喔,男生和女生和顏色…..紅色橘色黃色綠色藍字黑的等等都是可以的」、「這個不是區分男女的因素喔,重點是你喜歡、自在,就都可以。」
活動結束後,家長們也在回饋單寫到:「更知道如何跟兒少談性教育了」、「希望繼續辦下去」、「能及早跟孩子討論性教育,避免往後的傷害」、「除了紅燈、綠燈,還有黃燈的思考,很細膩也很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