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更新
-剖析中研院青少年成長歷程追蹤數據(上)
叛逆的青少年?總是對家長愛理不理?
我明明很努力,卻還是搞不懂孩子怎麼了?
自從孩子進入青春期,親子關係就漸行漸遠?
這群「彷彿變了一個人」的青少年,到底在想什麼?家長在青少年眼中又是什麼樣子?鮮少有人有機會真正聆聽。慶幸的是,中研院大型調查長期追蹤了一群台灣的青少年,讓我們得以一窺青少年的心聲,進而尋求真正有助於促進親子關係的方法。
半數青少年覺得:和爸媽無法溝通、沒感到被愛、不信任爸媽
整體而言,我們可以發現有相當高比例的青少年感到和家人缺乏有效溝通、愛與情感表達不對頻、和爸媽沒有足夠信任。「約一半」青少年認為家長不了解自己的想法、不會傾聽自己的意見、甚至無法感受到家長的關心與欣賞,更無法及時獲得爸媽的陪伴,也無法對爸媽感到信任。也有「約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感到無法從家人獲得安慰與支持。
因此,如何有效地促進親子關係溝通、愛與情感表達、增進理解與信任感,是改善青少年親子關係相當重要的課題。
國中-高三 親子關係持續變差
台灣學者進一步將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青少年和爸爸、媽媽的親子關係滿意度,從國中7年級、國中9年級,至高中3年級之間的歷程,滿意度皆持續下降。究竟是什麼影響青少年的親子關係、使之每下愈況?又該如何扭轉?值得我們重視。
延伸閱讀:當叛逆期與上更年期,雙重風暴的青少年親子關係怎麼辦?
改善青少年親子關係的鑰匙:教養方式、家長婚姻關係
研究發現,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滿意度不僅和「親子」之間的相處有關,還關連到「家長的婚姻狀況」,當青少年看見家長有好的婚姻關係,通常也會感到有較好的親子關係。然而,統計卻發現有約40%的青少年覺得自己爸媽的婚姻狀況不佳!可見想要改變這互不對頻且每下愈況的青少年親子關係,需重新檢視整個家庭各系統(例如親子系統、婚姻系統)的關係狀況。(對應下方作法4)
此外,學者統計發現,家長充分管教孩子若「多說明理由、避免體罰」,孩子和爸、媽的關係滿意度高為正向關聯,也就是說,爸媽對於教養方式有越多說明時,親子較有可能關係正向。而這樣的教養方式也類似於許多學者提倡的「民主權威」教養風格(對應下方作法1)。
特別的是,青少年獲得朋友支持的程度越高,和媽媽的關係越滿意;青少年成績越好,卻與媽媽的關係滿意度呈反向關聯(對應下方作法2);青少年眼中家長婚姻越快樂,其與爸、媽的關係滿意度越高(對應下方作法3)。
|創造青少年親子好關係
因此,綜整以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法及早開始,奠下青少年親子關係良好基礎。
作法1. 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教養
面對孩子青春期的變化,需要持續管教孩子,但同時也須多說明理由,讓孩子知道自己備受家長關注(也是關愛),並知道家長「之所以這樣管教」的原因,並須留意盡可能減少體罰。
作法2. 鼓勵孩子具備友情支持
家長時常擔心孩子交朋友花太多時間,但其實孩子有充分而適度的朋友相伴,不僅能讓孩子日常生活有較多支持,還可能對親子關係有正向幫助。因此,可以多多鼓勵孩子交朋友,最好是能夠互相支持陪伴的同儕人際關係。
作法3. 升學督促課業,更要留心親子情感
升學期間,是親子關係最容易緊繃的時候,孩子在連環「考」之下容易焦躁,家長也容易因為對孩子期望甚高,而給予孩子較多期望與壓力,親子之間常不知該如何好好表達自己想法,此時適當表達、表露情感顯得格外重要。
作法4. 維持快樂的婚姻關係
家長除了將眼光放在孩子身上,更需留一些時間與心力在維繫自己和另一半的好關係。家長的身影是孩子最潛移默化的楷模,當孩子常看見家長良好的互動,對於孩子是很不錯的學習,也可能能帶動家中正向互動的循環。
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重要的是如何用對方式好好愛?
面對孩子的青春變化,以及自身中年的身心調適,一起練習用更適切的方法愛孩子、愛自己、愛另一半,帶動家中互動的良好循環。